月光下縱谷原遊 布農族的小米野宴

《旅讀》 2024年1月號第143期
輕柔的月光下,溫暖的火光旁,清亮歌聲劃破了一片寧靜,布農族人圍成圓圈,低鳴著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讓我們踏著朦朧月影走入臺東崁頂部落,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部落餚饌文化⋯⋯

用笑容發電的快樂女神 翁倩玉

旅讀 2023年12月號第142期
走紅日本的翁倩玉,不但是影視歌三棲的亞洲巨星,鏡頭之外的她更是一名版畫藝術家,曾獲日本外務大臣表彰和文化廳長官表彰兩大殊榮。近日她返臺開畫展,凍齡美顏驚豔眾人。她如此美麗的秘方,其實就是兩個字:快樂。

紅烏龍到底紅什麼?

旅讀 2023年10月號第140期
紅烏龍,一款在臺東誕生,年方十五的特色茶,在茶改場與茶農的苦心鑽研下,為鹿野茶區打出漂亮逆轉勝。如今二、三代青農登場,這群各懷專長的年輕人,將如何改變臺灣茶的江湖風貌?

宵夜文化──臺灣夜王

《旅讀》 2023/9月 第139期
要看一個城市的活力,就從夜生活看起,要看餐飲業的創意,就從宵夜看起,要看宵夜的靈魂,就從做宵夜的人看起。人只要有活動,餐食便會聚集,從街邊小攤,到正兒八經運營一個小舖,乃至更精雕細琢的餐廳飯店,餐飲作為反映市場脈動、體察人類需求最快速的一門產業,在這百年大疫之後,展現出什麼樣的姿態?

臺味江湖_蔥油餅身世超展開

《旅讀》 2023年8月號第138期
中國北方吃蔥油餅,以單食為主,品其樸實清甜的蔥香餅氣。但在臺灣,加蛋加辣才是王道,在蔥花的鄉野村味間,更添幾分重口味的油香四溢,甚至煽情戲劇化的爆炸美學。

為什麼「拍馬屁」?「拍馬屁」有什麼好處?

《旅讀》 2023年7月號第137期
在汽、機車等動力機械體被發明出來之前,「馬匹」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陸路輸運動力之一,這由史料文獻中迭出的記載可知;而若以中華文化為例,細覽《辭源》中以「馬」作為部首的字,不難發現種類十分多樣…

恆春恆夏

《旅讀》 2023年7月號第137期
「恆春的土會黏人──」無論自小紮根的恆春人,抑或移居此地的墾漂族,採訪期間,這句話如同囈語反覆呢喃在眾人嘴裡。物價不是特別便宜,交通不是特別方便,然而,擁抱山海的人們欣然接受半島的風吹日曬,真切地將每一個小日子過成大冒險…

金門海洋新藝貌

《旅讀》 2023年4月號第134期
陣陣海風吹拂不止,輕輕拂過駐守岸邊的迷你風獅爺,悄悄穿過矗立港邊的木製光舟……各種以金門歷史為題的藝術品散落島上各處,徹底翻轉往昔戰地風情之貌。

開門見三色:沖繩

《旅讀》 2023年3月號第133期
倘若遇上順風飛行,臺北出發那霸甚至無須六十分鐘。然而作為日本領土,沖繩終究與臺灣有著一個小時的時差,如此一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這麼發生了:回程途中或會發覺,起飛的時間是十點,降落的時間怎麼也是十點?彷彿遊著遊著反而倒賺一個鐘頭…

義烏製造踢進世界盃

《旅讀》 2023年1月號第131期
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盃,在歷經全球疫情之苦後,瘋狂地再次啟動……史上耗資最多、首次在伊斯蘭國家卡達舉辦的足球賽,沒有中國大陸隊,但中國義烏造仍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