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第1164期
五月報稅季即將登場,今年除了標準扣除額、薪資特別扣除額調整幅度較大外,股利所得部分也有重大變動。對存股族來說,如何股息、稅金兩頭賺,是報稅前必須搞懂的重點。另外,房貸族及售屋族最常踩到的報稅地雷,也要看仔細、避免出錯。
今周刊第1163期
這是一場沒有硬體產品的蘋果發表會,但從新聞、影音、遊戲到音樂服務,蘋果其實正在搭起一座「全面覆蓋消費者數位娛樂生活」的虛擬遊樂場!
今周刊第1162期
一顆鳳梨換不到一顆水餃、一箱高麗菜只值一個便當……,有關農產品產銷失衡、農民血本無歸的新聞,每年總是反覆上演。台灣的農業政策,也長期糾結在救價、收購、促銷的任務之中,漸漸迷失了長期發展方向。先拋開頭痛醫頭式的短線補貼思惟,才能讓農業成為另一個「賺得了錢」、「打得了國際賽」的產業。
今周刊 第1160期
繼李安之後,馬萬鈞成了第二位奪奧斯卡獎的台灣人,其實,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個工程師,與其聊「台灣之光」,他更想讓大家知道數位光影的一切。
今周刊 第1161期
年營業額近新台幣八兆元的商業帝國大轉型,涉及層面複雜,若真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庫克主導的轉型大計,就是由硬變軟為主軸的大變身,春季發表會或許就是轉型秀亮相的場域。
今周刊 第1158期
「不可傷害病患」(Do no harm),是全球西醫學生都曾宣誓遵守的最高價值, 因為治療並不總是有益無害,有時對人體的影響更不是立即可見,需要醫師審慎評估。
今周刊 第1154-1155期
謝哲青,對於熱愛旅行的人來說,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你可以說他是登山運動員、作家、或是電視節目主持人。走過許多國家的他,每年春節假期,幾乎都是在旅行中度過,以前是為了「生計」出國工作;現在,則是在一年的忙碌後,離群獨行。
今周刊 第1153期
英國首相梅伊卯足全力,與歐盟完成的脫歐協議,最後連自家保守黨都不想買單,慘遭多數否決。屆時,若出現無協議脫歐,英國恐將陷入混亂,從藥品短缺、歐盟英商的去留到教師荒,無一不考驗執政者智慧。
今周刊 第1158期
過完元宵、迎接初春,但天氣總是陰晴多變,體質虛寒者容易手腳冰冷,俗話說「養生先養暖」,多吃兩色食物,把身體調好,健康自然跟著來。
今周刊 第1153期
缺工和農藥用量過多,一直是存在於農村的老課題。現在, 透過AI全年無休監測、且自動灑水,在對的時間遠端遙控智慧蟲罐、噴灑生物抑制劑、調整驅蟲燈,讓害蟲自動「眼盲、餓死」,控制到無毒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