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698期
「注意聽。人只要注意聽,就會聽出端倪。太多先入為主的想法, 會蒙蔽聽的能力。」五月二十五日,台灣連續四十三天無本土新增病例的這一天,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這位二○二○年全台灣最受注目的人物,接受商周專訪。
商業周刊第1698期
全球最可能撼動郭台銘四十六年霸業的是一位女人:立訊董事長王來春。她的公司,市值超越鴻海;她個人身價,也贏了郭台銘。我們詢問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會不會擔心立訊挑戰?他說:「我們面對現有或潛在競爭對手,隨時保持危機感,但不會擔心任何挑戰。」
商業周刊第1697期
近日本土美食外送平台「有無外送」,宣布和Line合作,將該平台逾一千三百多家的餐廳外送服務,上架至Line Spot。很多人好奇,在兩大外送平台Uber Eats和Foodpanda夾擊下,它有什麼存活空間?有無外送的唯一股東是信義房屋,它與Line乍看毫無交集,搭上線的原因是:同樣看好社區經濟。
商業周刊第1666期
當我們戴著口罩、望著大型污染源無奈興嘆時,一群埔里鎮的志工媽媽,把製造空污的矛頭指向﹁自己﹂,串聯大學、政府,甚至地方廟公,在人口八萬人的埔里小鎮上,掀起一場號召全鎮總動員的抗空污行動,創下多個「第一」紀錄。
商業周刊第1697期
火線,是作戰雙方對峙的最前線。史上第一次,一家台灣公司,成為世界兩強爭霸火線上的關鍵棋子。這一天來得比預期快。三月,台積電對赴美設廠仍宣稱「尚無具體計畫」,五月十五日卻閃電發布,已選定在亞利桑那州設五奈米晶圓廠,預計投資一百二十億美元。
商業周刊第1697期
投資人總愛說,「千線萬線, 抵不過一條內線。」但在大數據靠著科技不斷累積的當下,卻多出現了一條「數據線」,能偵測即時變化,緊緊抓住了避險基金與投資人的眼光,那就是另類數據(Alternative data)!
商業周刊第1688期
在對的時刻,用對的語言,企業主的一句話,不但能成為員工堅實的力量,甚至會影響企業對外的形象聲望。在疫情與經濟都大動盪的現在,更顯重要。
商業周刊第1696期
五月四日,中油公司因電腦系統遭駭,暫停大部分加油站使用捷利卡、中油PAY交易。同一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新增一例境外移入確診案。實體病毒還沒消失,數位病毒同時來襲。後者的殺傷力,甚至不亞於肺炎流行。一旦政府部門、關鍵基礎設施、民間企業遭「感染」,影響幅度同樣可高達百萬、千萬人。
商業周刊第1644期
台灣最珍貴的資產,還是人才。台灣擁有三十所亞太排名前三百大的大學,而且就學生人數而言,比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三國加起來都還要多,不但對台商有吸引力, 國際大廠如Google等,都來台獵才。
商業周刊第1696期
一場疫情,也正在改寫台灣紡織業的未來,甚至讓大家開始挑戰過去不願意做的新生意。商周採訪全台近十間指標大廠,歸納出他們近四個多月來看見的新趨勢、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