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696期
一家真正的台灣之光是怎麼殞落的?它,曾比華為還強,擁有全球三成的消費性網通市場占有率。它,比宏碁還更全球化,在五十五個國家布局, 多國第一, 生意做到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堪稱日不落企業。
商業周刊第1675期
吉康食品,是位在台中西屯工業區的一間中小型食品調理包加工廠,不起眼的食品廠,你卻很可能吃過它的產品。因為全台各大KTV如好樂迪、錢櫃的牛肉麵、排骨酥麵等,還有電視購物、超商年菜,都是它的客戶與代工產品。然而,看似滿手大客戶,卻因同等規模的食品調理廠太多,陷入低價競爭…
商業周刊第1675期
戴奧辛、三十二皮克,這兩個冷冰冰的名詞與數字,卻因為一件隱匿二十二年的工業廢棄物污染案,影響三千多人一生的健康與生活。它是發生在台南的「台鹼安順廠戴奧辛污染案」,歷經十年纏訟,去年終於三審定讞,住在廠區周遭、血液戴奧辛濃度超過三十二皮克的四百多位居民…
商業周刊第1688期
現在,全球超過十八萬人確診武漢肺炎,多國進入鎖國狀態。美股史上第一次,一週內出現三次因跌幅超過七%而熔斷。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禁止歐洲申根國家旅客入境;德國關閉奧地利、瑞士、法國邊境;丹麥、捷克禁止外籍人士入境,捷克甚至連公民也不得出境。
商業周刊第1687期
疫情帶動的網購商機,意外成為生鮮電商的一場及時雨。「後場阿姨都包到哇哇叫!」電商平台熊媽媽買菜網總經理王率真,描述這陣子生鮮食材包熱賣的景象。過去,生鮮產品占台灣電商銷售比率僅約二%,但在疫情爆發的一、二月期間,熊媽媽訂單較以往成長兩倍至三倍…
商業周刊第1695期
近代史中,沒有哪次的災難像這次的疫情般,在短短一、兩個月內,讓三百萬人確診、二十多萬人病歿,全球一半人口在家社交隔離。空前的失業人口、經濟衝擊,已帶來人類歷史上如同世界大戰般的關鍵分水嶺。
商業周刊第1695期
全球首個官方數位幣,恐把全民財產變政府消費券。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表示,數位貨幣的研發已在「穩妥推進」。這將是全球第一個官方發行的數位貨幣。從以下五個問題,一次看懂它的面貌和影響。
商業周刊第1689期
三月十八日,台灣宣布外籍人士限制入境等「鎖國」政策,在COVID-19(以下稱武漢肺炎)疫情最嚴峻時刻,台灣餐飲業界卻不約而同的,關注一家來自杜拜的虛擬廚房。
商業周刊第1694期
誰能料到,一手推動全球化,被稱為「文明的根本要素」的石油,竟然以跳崖式的價格,宣布一個時代的結束。四月二十日, 美國西德州原油(WTI) 期貨, 每桶收盤價「負」三十七美元,是史上首次跌入負值,等於賣油還要倒貼買家。
商業周刊第1694期
談到台灣原生種的白色花朵,就不能不提百合,在全台各地, 從海平面至海拔三千公尺高山都能發現其芳蹤,低海拔的花期約為三到五月,而中、高海拔則能延續至六到七月。為了維持社交距離,我們來到宜蘭頭城烏石港,登上遊艇,站在第一排感受乘風破浪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