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688期 總是在新聞畫面右下角小圓框裡,不起眼的角色,也會有發出光芒的時刻。三月初,因為BBC記者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用英文提問,手語翻譯員李振輝現場無縫接軌翻譯,立刻在網路上暴紅。
商業周刊第1686期 一場疫情,打亂傳統辦公室的工作節奏;就連推特(Twitter)也宣布,強烈鼓勵全球五千名員工在家工作。當企業不得不讓員工在家工作,職場關係會起什麼根本性的改變?
商業周刊第1687期 在疫情與最不確定的時代,中國連下3道金牌╳蘋果財報告急╳3億人遠距上班,所有人最寄以厚望的產業就是它!5G產業。
商業周刊第1686期 「這場疫情已對經濟帶來不斷變化的風險。」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的話,揭示了讓全球市場暴漲暴跌、各國經濟活動凍結的最大癥結:不確定性。先看新病毒衝出中國的震懾效應。二月下旬義大利爆發歐洲最嚴重的武漢肺炎疫情,威尼斯遊客絕跡,宛如「鬼城」。
商業周刊 第1686期 最近才被日本媒體報導「 三十八歲IQ一八○的台灣天才IT大臣」,讚揚其在防疫上透過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製作專業口罩地圖及防疫路線,為台灣防疫把關。她是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擁有超過二十年的遠距工作經驗,也是目前最擅長用數位工具做遠距辦公的官員。
商業周刊第1684期 里昂魚丸(Pike Quenelles in a Creamy Shellfish Sauce and Mushrooms)名稱與長相都教人猜不出是什麼。Pike可指梭魚,坊間常誤譯為梭魚丸,但梭魚是海魚,狗魚是淡水魚。但只要是白肉魚都能做。坐在喬治小酒館裡,瞅著鄰座貌不驚人的主菜,滿意地嚼著在地友人力薦的小牛臉頰肉…
商業周刊第1684期 從中國這次疫情的「吹哨者」李文亮醫師之死,引發公民社會不滿,到因疫病而停工、封城,讓中國本已下行的經濟更雪上加霜。
商業周刊第1685期 中國疫情重創多家企業,但仍有業者能推出新行銷手法,在逆境創造不凡業績。他們用的雖是舊技術,卻能推廣到新領域。沒有壓力就沒有進步,若無傳染病肆虐,也不會有這些新的手法開發出來。證明在求生壓力下,老狗也能變出新把戲。
商業周刊第1685期 二月二十二日, 國際貨幣基金(IMF)同步下修中國與全球的經濟成長率,並同時預告: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繼續蔓延的時間越長,對經濟成長的不利後果就會更持久。沒人知道疫情何時結束?不景氣將持續多久?如何與危機共處,是所有企業經營者必修的課。
商業周刊第1684期 二○一八年三月,美中貿易戰爭爆發,德意志銀行直指:台灣受創最深,經濟成長率將掉三個百分點,但事後證明,一九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二.七一%,名列亞洲四小龍第一。
文章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