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於所謂的「工作」,則進入前所未有、急速新陳代謝的階段。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年發表的《工作大未來》(Future of Jobs)報告指出,人類、機器、演算法之間的勞動分工變化,到2022年將有7,500萬個工作消失,但同時創造1.33億個新工作機會。2025年,由機器負責的工作占比將正式超越人類,達52%,非人類不可的比重僅剩48%。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則在今年初公布的《第22屆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中發現,全球85%企業領袖同意AI在未來5年將大幅改變公司營運方式。即使是資深工作者,若無法及時應變,一樣難以自外於淘汰賽。


是的,未來拒絕你的,可能不是人資主管,而是機器人。短短幾年間,職場樣貌已與過往全然不同。

10大硬實力分別為:雲端運算、人工智慧、分析推理、人員管理、使用者體驗設計(UXDesign)、行動應用程序開發、影音製作、行銷領導、翻譯與音頻製作。
不過,「一技之長走天下」的觀念, 顯然過時。LinkedIn指出,57%企業管理者認為「軟實力」更重要。因為今日的技術主流,可能明日就被取代。有助於強化職涯「續航力」的5大軟實力,分別為創造力、說服力、合作能力、適應力與時間管理。LinkedIn更指出,首次被加入清單的「創造力」將是企業最需要員工具備的技能,否則無法構思出對各種前所未有挑戰的解決之道。


歐萊禮認為,無論個人工作者或企業內成員,都要打破框架,成為「擴能版」員工。例如,計程車司機以往只能「被動」載客,但Uber司機卻在科技輔助下,增強主動承接客戶及服務的能力;建築師也因擴增實境技術(AR)出現,更能預測作品與環境的融合。簡單來說,懂得「人機協作」,科技能讓同樣的職務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心態上,要成為「擴能版」員工的另一個要件是「整合力」。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台灣&南韓總經理陳玉芬認為:「溝通、談判、人際關係、管理能力,都是整合力,」她說。當環境變化愈大,能夠抱持好奇心,且細心整合所有新資源與人才,將是企業所倚賴的大將。
愈資深,愈要把「天線」拉長,藉整合挖掘洞察。就像年輕人的社群使用喜好不斷從Facebook移轉到Instagram、短影音視頻軟體抖音(TikTok),若只覺得「非我族類好無聊」,「代表沒看見現象背後的『知識轉換』,容易錯失行銷、傳播商機,」陳玉芬認為,敏銳地爬梳趨勢脈絡,為企業在不斷被破壞的遊戲規則中找出成長策略,尤其是管理者的任務。

縱使大環境瞬息萬變,但歷久彌新的道理仍在。李欣翰提醒, 在愈是資訊透明化的時代,可驗證的「個人品牌」反倒是最不會貶值的籌碼。「『誠信』更重要,不要一步踏錯,毀了職涯,」他強調。畢竟,所謂「履歷表」, 已經脫離提供給面試官的靜態文件概念,而是個人一路走來的所有數位足跡與工作實績。言行合一,禁得起內外檢驗,這樣的人才永遠不怕沒有舞台。
「未來已來」。與其對抗大潮流,不如順勢而為,擁抱變動。拋開舊思維,打造開放心胸,你,願意啟動職涯思維新開關了嗎?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