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753期
想到嬰兒,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好奇的神情和笑顏,但研究發現,即便剛出生的孩子,都可能「憂鬱」。在一般認知中,小孩韌性度高、恢復力強,但幼年時期的情緒健康仍會影響成長過程,改變他們學習、行為、處理情緒的方式。
Android 密技王 Vol.68
很多外國製作的應用程式,他們的介面總要設計得簡單易用,但這也會造成千篇一律的後果。特別是減肥瘦身這件事本身已經鍛練自己,它的工具可以有趣味一點嗎?「徐緩地瘦身」就是專門為女性(如果你喜歡LINE漫畫風格的話,男女都會喜歡)而設的瘦身應用程式。
big大時商業誌 第57期
就像穿越長長的隧道後,人生到了中年,懷念年少輕狂之餘,越過紅塵靄靄,不只追憶青春,追尋的是人生下一個永恆註腳。
時報周刊No.2260
面對嚴峻的新冠疫情,健康的心理狀態,絕對是抗疫成功的關鍵之一。不論你是確診者、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還是一般普羅大眾,疫情之下的心理學,最需要大家一起「校正回歸」。
時報周刊No.2260
快樂不是成功唯一指標,能感受悲苦也很動人。放下追求快樂的執念,允許自己悲傷、難過,和身邊的人互相分享、彼此關心,才能夠消化不快樂,並且深化人際關係。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No.338
總是為了同樣的事情反覆爭執,累了、倦了,卻又並非想真正離開你心愛的人,適時按下暫停鍵休息充電,再回頭彼此溝通妥協,才能更長久地維持關係。
媽媽寶寶 412期
從5月11號以來,台灣一口氣爆增數千名確診案例後,隨即,那個被形容「活在平行世界裡」的你與我,從歌舞昇平的日常,陷入集體擔憂的情緒恐慌。
康健雜誌第271期
攝取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相平衡, 與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及嚴重程度有關。一篇刊登在英國胃腸病學會(BSG)的官方期刊《腸胃(Gut)》的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和未感染者糞便中的菌相明顯不同。
台灣醒報 [2021/6/1]
疫情帶來緊張、焦慮,此時更該保持平靜。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解釋,民眾最近受到疫情帶來的安全感缺乏與對於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等衝擊,各種負面情緒也會更加明顯。台師大心理諮商老師樊雪春建議,民眾要保持疫情前的生活習慣、適時自我開脫,並維持與朋友、家人的聯繫。
台灣醒報 [2021/5/25]
「校正回歸」這幾個字,無庸置疑是台灣這幾天最熱門的幾個字。如果要簡單地定義,就是之前還沒有篩檢確定的案例,在確診之後,加入到前幾天的統計按例當中。如此簡單的概念,為什麼會鬧得滿城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