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6+1837期
俄烏戰爭、供應斷鏈、通貨膨脹、美中科技戰⋯⋯,這些危機使人們更重視解決眼前問題。在市場壓力下,企業也必須將眼光從未來拉回現在,凡是能解決眼下最急迫問題者,就能獲市場青睞;若對今天問題束手無策者,就被市場選擇淘汰。企業挑管理者,也是如此…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
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台灣人最愛用的外送平台中,foodpanda以七八%居冠,領先Uber Eats的六一%。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
和外送平台合作,就像為實體零售裝上一雙翅膀。台灣生鮮雜貨市場兩大通路──家樂福與全聯,前者因外送補足了楊梅倉庫大火損失的電商業績;後者靠外送助攻,推升電商營收突破五十億。但兩家業者也都清楚,要在沒有外力幫助下,也能靠自己飛起來。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5期
台灣政府和美國老牌工業奇異(GE) 有何共同點?答案是:他們都想在入不敷出時發錢。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4期
走進連鎖藥局,架上一整排普拿疼退燒藥空空如也,貼上「暫無存貨」字樣,這是自二○二二年底以來,許多民眾走進藥局時看見的景象。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4期
你能想像一群沒有念過觀光管理,背景來自金融、科技、設計產業的人,卻能成為台灣最長步道樟之細路的大推手?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4期
信義房屋的新人被規定要打的「難題專線」,把受到的委屈、挫折講出來,問問學長姐有什麼好做法。可以彼此展現脆弱,這,就是信義房屋能在十年間,把員工離職率四二%降到二二%的秘訣。它讓員工互為靠山,人人捨不得下船。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3期
十一月底開始的白紙革命、抗議嚴格封城後,中國暌違三年,終於陸續開始解封,原本外界期待人潮將重新回街上,但餐館、電影院等,卻依然冷清。因為中國解封後,疫情擴散的速度足以用海嘯來形容。
商業周刊 2023/1月 第1833期
德國以跑百米速度拚氫氣社會,而美國、中國、日本也正在大步向前,美國預計在十年內蓋一千座氫氣充電站;歐盟二○二三年要成立歐洲氫銀行。台灣,也正在拚氫氣社會,希望就藏在護國神山的供應鏈,而供應商,就是聯華神通集團。
商業周刊 2022/12月 第1832期
“曾經,豐田生產方式讓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創辦人劉金標深深著迷。如今,劉金標外甥女杜綉珍與獨子劉湧昌,這套企業一代引以為傲的生產製造聖經,被視為不適用,巨大存貨在短短二十一個月內飆升超過一倍,讓它一頭栽進高庫存陷阱,難以脫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