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讀》 2025/10月 第164期
「縱教折骨山中死,此地他生也再來!」近百年前,張大千雙腳跨騎在黃山前海天都峰、人稱「鯽魚背」的脊嶺上,心生喟嘆。讓我們按圖索「山」,尋找大千心中那片雲海…
開始自組登山:從行進技巧、裝備配置到野炊指南,專業嚮導的登山野營心法
在台灣登山得利於多變的山岳特徴,使各種不同風格的登山方式得以並存,我們可以快速往返都市與荒野,也因此必須掌握更完整、更多元的戶外運動能力…
徒步旅人:深入台灣20條故道,在走路與獨處中探索島嶼記憶,與自己對話
因與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熟識,得以參加他策畫的「石虎輕旅行」。集聚眾人經驗一起行走,除了見證家園的美好,也走出一種過去少有人體驗的情境…
看雜誌 2024/9月 第259期
台灣每年總會傳出登山者受困山中的事件或山難,一款協助使用者降低進入門檻的APP 「Hikingbook」,於2016 年1 月上線。
經理人月刊 2023/1月 第218期
近2年國旅爆發,許多人開始透過深度旅遊、登山來認識台灣,但是,在高山住一晚不是件說走就走的事,必須建立正確觀念,才不會危害自己、影響環境。
《旅讀》 2022/5月號 第123期
走上布滿松蘿、二葉松的古獵徑,披荊斬棘地穿越箭竹林試煉,仰起頭,遼闊的山際稜線在眼前層層開展。
百岳完登圓夢手冊,25條行家精選的攻略路線
台灣為多山的地形,每逢週末或連假,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到山上去享受清新的空氣與遼闊壯麗的自然美景。在這些名山當中,有100座山岳是所以登山愛好者一輩子至少要去完登一次的,也就是俗稱的「百岳」。
《財訊》636期
登山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自一九七一年的百岳名單選定後,迄今正好已五十年,山的姿態與面容或許變化不大,但人們對山的認知已開始改變。登山者的眼光不再局限於山頂那一片方寸之地,而是延伸至步道的盡頭。
戶外探索Outside 2020年11月-2020年12月_No.46
登山意外受傷的傷害類型很多,一般人可能沒有相關的急救知識,如果能夠參加有醫生、護士同行的隊伍就最好了。事前的預防重於治療,平時要鍛鍊自己的體能,幾乎所有的意外受傷,多半因為傷者自己體力不濟、失溫、高山症,導致意識些許模糊、判斷力減低,引發相關的意外災害…
出發台灣山林
台灣是山之國度,超過260座3000公尺以上高山貫穿脊梁,300多條長長短短的步道羅織成網,刻寫島嶼的歷史脈絡,串連隨海拔高度改變的動植物。自古以來,山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以雙腳閱讀台灣,看見台灣的美,翻開島嶼的立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