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史英 
▲圖片來源/canva
所謂代溝,自古就有;但在我們這個網路橫行的時代,父母和小孩不只是有「 溝」,有的時候,或弄到後來,簡直就是有「仇」。 這當然不是真的有仇,而是看起來、感覺起來、讓人心痛起來,就像雙方不該在一個屋簷下過活:整天說不上幾句話,或總是擺著一張臭臉,或稍有不慎就大聲——而這些,往往不是父母對小孩,而是小孩對父母的態度;不信的話可以看看「 混沌少年時(原名adolescence)」迷你影集,裡面大人(不限於父母)和小孩的關係很有一點代表性。( 本文將多次引用這部影片,以下用「混劇」稱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有一點「怕」小孩,不知道他或她什麼時候會翻臉、嗆聲,或甩門出去不見蹤影。本文試圖為這些父母提供一點「迎戰」的勇氣,不是戰小孩,而是戰那個把小孩弄成這樣的網路;也不是直接戰網路,而是「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敢和小孩說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第一步; 不敢和小孩說話,任何問題都別想解決——更別提「把小孩從網路中救出來」了。 以下,我們提出幾個面向供大家參考。
教戰守則 ㄧ、有一個「事實」大家要先放在心裡——我們看到的,往往不是真正的他或她。 無論多麼「不像樣」的青少年,心理面都還是一個小孩,渴求父母的關注、渴望父母的支持,常常感到孤獨,而且彷徨、無助。 何以見得?其實非常簡單:仔細想想,一個有自信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自己的一切都有相當的把握,不那麼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支持的話,一定不會表現出「那幅樣子」。 但這樣「從反面想」,是一種非常理性的思考方式,通常不會讓我們真的相信,或「感受到」小孩的需要;所以,作為父母,還要再「用心」一點看自己的小孩:看他在「你的視線」之外的樣子,也就是,看他不知道你在看他的時候的細微的表情、眼神,一舉一動中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二、「接納」現在的他或她,便可以找到「真正」的他或她。 牢牢記得:「這不是真正的他或她」,接下來,我們不用花太多努力,便可以自然地「接納」這個小孩;道理也很簡單,我們所有的負面觀點,或受到的傷害,都不是由「本人」造成的,而是來自那個「網路扭曲過」的人偶。 這其實是一念之間的事情。有此一念,我們就會想要抱抱這個小傢伙,雖然外表看起來這傢伙仍然面目可憎。 這種「想要抱抱他或她」的感受,就是所謂「接納」。接納,有著非常神奇的力量。不是說小孩得到父母的接納就會變乖——即使變乖也不是現在;接納的力量首先作用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一旦接納,便忍不住展現更多的接納。 接納是這樣一種力量,它的增長正比於它之前累積的量,因而服從指數定律。這麼一來,接納帶來更多的接納,終於使他或她想要維持一個不被接納的小孩的樣子,即原來的樣子,都不可能。 很可惜,「混劇」裡面都是「不接納」的例証。
三、稍微撐一下,多撐幾次,門就會開了。 但總要有第一次,總要開口,總要試著敲一下門吧?閉門羹是可以預料的,這時候,要稍微撐一下。 「我可以進去嗎?」,「幹嘛啦」;「沒什麼事,只想跟你說說話」,「我很忙啦」;「那我等一下再來」,「……」——你看,門雖然沒開,但我們已經撐了三個回合。 今天已經很挫敗了?那就明天再試。重要的是,利用這個空檔好好在心裡練習「接納」:門後面的仍是我的小孩——只是戴著面具;這樣,便為明天準備好了「再撐」的勇氣。 多撐幾次,保持第一次那樣的「平和」,直到那扇緊閉的門打開一道縫——不然,怎麼說是「撐」呢?
四、第一句話,不要是「問句」。 「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絕不是好的開場;事實上,任何問句都不行,因為並不符合前述的「只想跟你說說話」。別忘了,門是為此而開的;而問句與此相反,是想讓對方說話,或逃避自己的「不敢」說的窘境。 所以第一句話就要說一件「自己的事」,即使顯得突兀。例如,「我今天出門居然忘了帶手機……」,小孩雖然覺得「為什麼要跟我講這個」但會聽下去,甚至會搭幾句話。這樣,就算是成功「破冰」了。 「混劇」裡有多個「大人成功和小孩聊天」的場景可以參考,只可惜,要轉入正題的時候就「破功」了;但那是因為大人沒有「接納」小孩(參見本期《誰看懂了「混沌少年時」?》一文),否則一般而言,聊天能充分讓小孩感受到被接納,而「接納」的力量會使一切成為可能。 以上,我們盡量讓文字減量,希望爸媽只花少少的時間閱讀,就「敢」了。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讓自己敢和小孩說話
人本教育札記
2025/5月 第41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