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成兵家必爭!不只台灣想到戰時用超商 中國早規劃當成登陸後補給站
◎晏明強
▲平常是人們生活好朋友的便利商店,因擁有物資、物流能量,已成戰時兵家必爭之地。示意圖。(美聯社)

▲總統賴清德(見圖)成立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確實討論過超商、物流等業者在戰時可發揮的功能,不過府方稱尚未有具體規劃。(顏麟宇攝)
超商未受訓練下 里長伯仍為較可靠系統 有多年動員業務背景的軍情人士也強調,若台海開戰對外海空交通全斷,還伴隨空襲警報不斷響起,台灣必定進入戒嚴的緊急狀態,這時若還假定民眾可出門到事先分配好的便利商店,有序排隊領取生活必需品,而且每戶都可如願領到,這樣的戰時場景,光是想就讓人覺得太超過現實。說實話,以里鄰為單位且運作多時的民防系統,才是戰時民眾較可靠的倚仗,因為里長都是民選,平日與里民多有互動,最了解里內大小事情,透過里鄰長所組織的人力,搭配轄區警力從旁協助,就能有效率執行物資發放、訊息通知及急難救助,沒道理要民眾戰時還涉險聚集到便利商店。 這位軍情人士質疑,現有里鄰長辦公處所已具備傳達政令、發布訊息及物資存儲的完備功能,也能隨時接收上級指令,並在第一時間向里民傳達,如果戰火大到整個城鎮水電網路中斷,里長與上級失去聯絡,試問便利商店又怎可能還保有通訊收發能力? 該人士說,何況即使通訊中斷了,里鄰長也能逐戶上門通知里民訊息,或是告知里內大樓社區管委會轉達住戶,這是便利商店絕對無法取代的能力。他強調,政府或可考慮以里為單位,統合里內所有便利商店成為物資儲運點,避免戰時民生物資集中於里長辦公處所的風險,重點是便利商店存放的物資,應由里鄰長在警察、民防人力協助下,主動上門發放給在家避難的民眾,而不是任由大批民眾出門領取,增加傷亡或社會秩序失控的風險。 共軍登台作戰計畫 早把台灣超商視為現成補給站 雖然賴清德政府要如何規劃全台便利商店的戰時角色尚未明朗,但已可確定便利商店及其背後的物流通路,未來必定是全民防衛韌性體系中重要環節。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僅賴政府看重便利商店,解放軍其實早就把密布全台的便利商店,視為其犯台先頭部隊的現成的補給站。 有軍方情報人士透露,早在2017年共軍展開軍改之前,以福建廈門為駐地的第三十一集團軍,其對台作戰計畫中,就規劃當對台灣發動多波次先制打擊,並快速奪取海空優後,將伺機派遣小股特種部隊,經由海空管道潛入台灣本島,進行要地節點奪控、要員斬首及關鍵設施摧毀等突擊作戰行動,為後續登陸的大部隊預先開路。 我軍情人士說,這批入台的共軍先頭特種部隊,編制多為班排級,人數約10 至40 人不等,執行任務時間2 到3 天,由於預期戰鬥強度極高,生還機率甚低,必須盡量多帶作戰裝備、彈藥,以共軍特種作戰官兵,單人負重約28 公斤,至多不超過30 公斤的標準估算,要將隨身子彈從150 發增為200 發以上,手榴彈及反裝甲火箭攜行量也加5 成,就只能減少攜帶口糧、飲水,根據共軍內部文件所做估算,如將口糧、飲水量從3 天減為1 天以下,每人至少可多帶5 公斤彈藥,至於所剩2 天任務期間的食物補給,共軍想到的解方,就是從台灣便利商店直接拿。
超商被誰控制 影響台海激戰成敗因素之一 共軍作戰部門分析來自台灣內部的情資後認為,台灣大小城鎮內任一家便利商店,幾乎每天都有物流車進貨,常態庫存足以提供40 人排級部隊,1 到2 天的飲水、食物所需,更何況台灣本島便利商店密度極高,往往同一條街就有2、3 家便利商店,若1 家不夠就多找2 家,因而入台突擊部隊就地補給食物、飲水不成問題,當時負有對台作戰任務的福建、南京軍區,也都有蒐集、製作台灣主要縣市便利商店的地理位置圖。 軍情人士進一步指出,解放軍軍改後對台作戰部隊大整編,改由新成立的東部戰區全權負責,第三十一集團軍也重組為第七十三集團軍,但如何完善對台作戰的後勤補給仍舊是重要課題,尤其是2022年俄烏戰爭的經驗,重火力、輕後勤的俄軍,在烏克蘭戰場常因補給不繼,難以招架烏軍反擊而損失慘重,更讓解放軍對台主戰部隊愈加重視,渡海作戰的後勤維持難題。 據了解,共軍視台灣便利商店為戰時現成補給站的計畫,從多年前直至今日都未有改變,而且還得力於現代科技手段,可提供攻台部隊更詳實的地理位置資訊。其實軍方人士也不免擔心,賴清德政府若真把便利超商當時戰時民生物資集散樞紐,反而有助共軍掌握台灣資源動向,入台共軍只要先掌握便利商店取得補給,不用後續支援也能多維持幾天戰力,這對國軍遂行防衛作戰非常不利,因而戰時把便利商店轉型成為全民防衛樞紐的規劃,可能要再多考慮如何強化商店防禦問題,總不能讓攸關台灣生存的物資,在不設防狀態下拱手資敵吧。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