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公共化幼托」新制將上路 引發各界質疑
為因應少子女化,盼能拉抬生育率,行政院在今年五月正式宣布「準公共化幼托」方案,並拍板八月一日上路;但一個看似面面俱到的政策,為何引發各方質疑、甚至反對?
雙北地區托嬰費一個月二萬多元,對年輕夫妻來說負擔相當沉重。
王太太的小孩剛滿月, 她已開始煩惱,萬一抽不到公共托嬰中心的名額,是該請育嬰假在家帶小孩?還是要把孩子託給保母幫忙照顧?
王太太居住的新北市,私人保母或托嬰中心的收費、每個月大約二萬元,即使雙薪家庭一個月收入九萬多元,但扣掉車貸、房貸三萬多元,一個月若還要花上二萬元托嬰費,再加上其他開銷,經濟狀況實在吃緊。但自己帶孩子,少了一份收入,對家庭收支同樣很傷。請育嬰假和委託私人托嬰成了兩難,她只能把唯一的希望放在公托上頭。
「我們家附近的公托去年備取兩百多號,所以我們跑遠一點報名。這間去年備取一百多號,中的機率應該高些吧?」王太太小心翼翼地說。
幼托負擔沉重,讓年輕夫妻吃不消,更遑論生第二、三胎。近年為因應少子女化,中央、地方加碼補助,盼能拉抬生育率。行政院也在今年五月正式宣布「準公共化幼托」方案,並拍板八月一日上路,企圖替年輕夫妻減輕幼托支出。
爭議一:補貼對偏鄉無用中低收邊緣家庭反被排除
所謂的「 準公共化幼托」,是指公部門與私人業者合作,搭配收費金額管制和政府補貼雙管齊下,讓家長可以減輕托育負擔。同時行政院也規畫幼教相關人員的薪資樓地板和調薪幅度,以改善幼教人員長期以來的血汗問題。
政策內容往下細分成「○至二歲的托嬰補助」,與「三到五歲的幼兒園補助」兩大區塊。○至二歲的幼兒,依照各地方托嬰服務收費標準,中央每月補助家長六千至一萬元不等;三至五歲的孩童,則是政府補助部分私立幼兒園費用。
透過補助減輕家長負擔看似立意良好,但方案一出,卻讓立場一向水火不容的民間倡議團體與幼托業者同聲反對。
從倡議團體的角度來看,「準公共化」不過是重蹈補貼政策的覆轍,「台灣長期以來公共幼托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單靠補貼根本無法改善這些問題。」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說道。
據統計,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公共幼托資源比率高達六六.八%,但台灣僅有三一%。公共資源偏低,私人幼托又分配不均,「台灣有八十個鄉鎮連私幼都沒有。」補貼對這些占全國逾兩成的鄉鎮來說,根本無濟於事,有錢也找不到地方送托。對這些缺乏幼托機構的地區來說,公共資源才是當務之急。「如果公共資源不進去,等於逼這些地方持續人口外移。」
且給予補助降低托育支出並非創舉,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指出,像是二○○八年全國實施托嬰補助三千元、○五年六都補助二千五百元給就讀私立幼兒園的孩童,都是一樣的手法。但是過往的經驗反映,現金補助雖然能減輕家長負擔,部分業者也可能因此漲價,補助等於流入業者口袋,讓政策美意打折。
另一個隱藏性的問題在於,以○至二歲幼兒為例,家長雖可領到六千至一萬元的托嬰補助,「但前提是這個家庭還要負擔得起剩下的托嬰費用。」若家庭根本無力負擔剩餘的保母費、而無法把小孩送托,等於領不到補助。郭明旭說,這樣的補助方式,反而讓中低收入邊緣的家庭被排除。
爭議二:中央與地方矛盾落日後 部分補貼反縮水
至於業者方面則是對於政策的細節充滿疑惑。首先,「準公共化」將與地方的補助產生矛盾,像是目前不少縣市政府都有公私合作的托嬰補助, 例如台中的「 托育一條龍」、台北的「合作托嬰」和新北的「合作聯盟」,都是由地方政府與私人業者簽約,家長只要將孩子送托給有簽約的業者,都可以領取補助。
「但現在中央要求地方的補助只能到今年底就要落日,明年就沒有了。」托育人員發展協會理事長鍾情婷說明,過去台中的「托育一條龍」,不管孩子是送到保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同樣都給補助。但未來中央規定三歲以上的孩子送托幼兒園才有補助,「可是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那麼早去幼兒園,孩子三歲還是送托保母家,那他們之後怎麼辦?」
台北市兒童托育協會會長侯美姈也指出,「台北市現在的托嬰補助,第二胎最高可以領到一萬一千五百元。年底落日後,明年起第二胎的託嬰補助只能領到六千元,等於縮水了。」即使現金補助對改善幼托資源不足的效果有限,但目前公共資源相對匱乏,補助若縮水,恐讓家長壓力更大。
會要求地方補助得在年底落日,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祝健芳解釋,這樣設計是因為統計資料發現,「過去地方政府提供的加碼補助,並沒有實際拉抬生育率,而只是造成『戶籍遷移』。且財源不足的地方,因此有相對剝奪感,所以才希望地方的補助與中央一致。」她也強調,中央的政策是希望能把托嬰支出控制在「家戶可支配所得的一○%至十五%以內」,因此若部分縣市托嬰費用相對昂貴,中央補助後家長負擔仍超過此區間,「縣市政府便可以加碼補助。」只是地方究竟可以加碼多少,還得等主計資料和各地收費資料彙整後,才能確定。
另外「準公共化托育」訂下的收費天花板和人員薪資樓地板,也讓幼托業者頭痛不已。目前中央推出的版本裡,參與「準公共化」的私立幼兒園每月(學費加月費)收費上限,根據收托人數分成一萬、九千、八千元三個級距;教保人員薪資最少得要支付兩萬九千元,三年後調至三萬二千元。托嬰部分也會統計目前收費標準後,要求業者凍漲。
教育部國教署統計,「現在已能符合三級收費級距的幼兒園,全台灣共有二千二百八十四間,將近全台私立幼兒園的半數。」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說,且這個數字已計算為了符合薪資樓地板,導致人力成本上升而調漲收費的園所。
爭議三:都會私幼收費低報都會外薪資樓地板難達
雖然國教署信心滿滿,認為至少近半數幼兒園的收費都能落在這一區間裡,因此未來與中央合作「準公共化」的意願相當高。但幼兒園業者私下透露,過去業者上網登錄的收費金額,「很多都是低報,且家長實際支付還得再加上才藝班、材料費等其他項目。若把這些算進去,實際符合條件的幼兒園恐怕一半都不到。」
都會區的私立幼兒園不符合收費天花板,非都市地區的業者則是無法配合薪資樓地板,「從一七年私立幼兒園教保人員勞保投保資料來看,彰化、嘉義和雲林縣,平均薪資大約落在兩萬三千元。若要加薪,勢必得提高收費。但價格變動對偏鄉家長來說影響甚巨。」王兆慶說道。
中華幼兒教育協會理事長蘇傳臣分析,現行狀況是六都a大抵符合薪資樓地板;偏鄉則能配合收費天花板。但不論何處的業者,都僅能符合一半條件。即使政府有減輕家長負擔的美意,但伴隨而來的成本卻由業者吸收,第一線的業者對此感到不平。蘇傳臣更直言,今年二月台南已試行「準公共化幼托」,「但目前只有四家業者加入,可見就是個失敗經驗,竟然還要推到全台灣?」
一個「 準公共化」 讓各方都開罵,郭明旭無奈表示,幼托支出成為家長沉重負擔,背後癥結在於青年低薪。再加上幼托資源城鄉不均等問題,讓幼托議題無法靠單一手段解決。而如今若要將資源全押在「準公共化」上,不但無法緩解複雜的幼托問題,且過去兩年緩步增加的公共托育還將因此受到資源排擠,「等於近二十年下來,我們還在走撒錢補貼這條無用的老路。」…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