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C平台做B2C生意,它打什麼算盤?
蝦皮母公司Sea去年第4季虧損新台幣76億
當競爭對手大張旗鼓直攻你的核心業務而來,被外界認為是「頭殼壞去」,你會跟著不當一回事,還是趁早布局防堵他?
三月十四日,蝦皮宣布推出全台二十四小時到貨服務,正式踏入B2C電商市場(電商平台集中供應商的貨至倉庫,再直接出貨給消費者),在業界投下震撼彈,被認為將再戰市場老大網家(其PChome 24h為最大B2C電商),甚至有電商人士訝異「(蝦皮)是傻了?」
不像輕資產的C2C拍賣模式,只要提供一個平台,媒合供需雙方的需求,便能快速衝刺交易額;B2C模式較為重資產,為了確保到貨速度,需要打通物流和倉儲系統。另外,由於商品是由平台直接出貨給消費者,售後服務的責任便落到了平台頭上。
「其實B2C是更接地氣的,比如倉庫物流等等……,」電商開店平台91 App董事長何英圻說,「B2C跟C2C的差異是很巨大的。」
做拍賣平台起家的蝦皮,只用不到兩年時間,App下載量便超過一千萬次,讓旗下擁有台灣最大拍賣平台露天拍賣的網家如坐針氈。但如今, 它效法PChome推出二十四小時到貨,業界懷疑,這可能會讓一直以來勢如破竹的蝦皮首次踢到鐵板。
▲蝦皮24小時到貨剛上線就被發現台灣逾半地區不適用。以台南為例,37個行政區中有30個不能用。
全球少見兼顧兩種平台業者
十一年前PChome推出二十四小時到貨,這筆投資讓網家連虧兩年,直到二○○八年才轉虧為盈,可見B2C投資額不容小覷。而翻開蝦皮母公司Sea財報,二○一七年第四季淨損高達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十六億),較前年同期虧損擴大兩倍多。股價自去年十月公開發行以來也已下跌逾三○%。現在,蝦皮卻在七個市場中率先於台灣推出B2C業務,它憑什麼再戰更燒錢的B2C? 在打什麼算盤?
「意義不在二十四小時,重點在於它玩的方向就更多,可以組合不同的商品做促銷。」永豐商店總經理劉士維分析。
以往,純粹扮演平台角色的蝦皮,雖然常發送購物金,但要辦促銷,還是需要廠商點頭。推出進倉模式之後,蝦皮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係,會比以往更密切,不再只是平台和賣家的關係,較有機會推出更有競爭力的商品組合。
其次,正如網家董事長詹宏志所說,蝦皮用運費補貼吸引了大量流量至其拍賣平台上,但拍賣卻持續虧損,消費者多但營收少,跨入B2C可增加營收,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優勢:流量數據助出貨效率
然而,放眼國際市場,少有成功兼顧B2C和C2C兩種截然不同模式的電商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雖然號稱B2C,但實際經營模式更接近B2B2C的開店平台,而京東雖稱霸自營B2C市場,卻始終打不開C2C市場,更別說涇渭分明的亞馬遜和eBay了。
東森購物電商事業部執行長王志仁分析,蝦皮的優勢在於可把C2C運費補貼養起來的流量導流給B2C,把流量變現。此外,有流量就有大數據,蝦皮可以根據C2C的消費數據,推薦B2C的商品給消費者,有助於預先規畫倉庫商品種類和數量。
劣勢:倉庫坪數僅對手三%
然而,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前幾大電商業者透露,蝦皮目前倉庫不過兩千坪,最小存貨單位(SKU)五千,相較於PChome有七萬坪以上的倉庫,兩百萬種可二十四小時到貨的商品,蝦皮倉庫的坪數僅對手三%,現階段他看不出來蝦皮做B2C的決心,「根本不需要擔心,而且(它們)會做越多,賠越多。」
即使蝦皮願意砸錢, 但B2C倉庫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眉角,都不是短期內用燒錢就可以補起來的。尤其國內物流業者去年遭逢一例一休修法衝擊,蝦皮加入戰場,讓原本就已經很吃緊的物流系統,又雪上加霜。
「面對這樣擁擠的資源都已經被既有的B2C業者控制,它只能拿出更高的代價才能取得這些稀缺資源,佔不了便宜。」何英圻說。
有趣的是,從行動端出發的蝦皮,消費者普遍認為其App設計遠勝國內各大電商業者,然而,在B2C市場,從供應商角度出發,則多認為網家的後台系統做得比蝦皮好。
「我們看不到(蝦皮)現在商品即時出貨的狀況,這部分網家還是比較厲害。」同時與PChome、蝦皮合作的歐可茶葉負責人黃培倫說。
雖然業界一片看衰, 但詹宏志很早便預期蝦皮會推出B2C模式, 轉換其C2C流量。去年,網家集團傾注逾十億元行銷費用給旗下商店街個人賣場,既對戰蝦皮的免運攻勢,也有防堵蝦皮衝大流量轉攻B2C的用意。因目前雙方尚未公布可同步比較的交易額,網家是否真已挽回C2C市場的頹勢,還有待驗證。
無論蝦皮能否從C2C成功跨入B2C,在瞬息萬變的新經濟裡,先設想對手可能的演化進程,才能避免它變身另一種巨獸時,要再一次跌破眼鏡…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