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年 對台關係兩大不確定

賓大教授戴杰╳布魯金斯學院何瑞恩╳哈佛研究員尹麗喬


二○二四年台美兩場總統大選,不僅決定美中台關係前景,更將影響世界局勢。

台灣選舉結果已揭曉,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與台美關係預料將延續過去八年格局。美中兩強正在試圖管控雙邊關係,美國在大選年預料也不會大幅更動對中與對台政策。

但南海、北韓與貿易問題,是雙方發生摩擦的潛在因素,也會給台灣帶來壓力。

美國學界少數同時理解美中台的專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戴杰(Jacques deLisle)指出,賴清德在大選中勝出,預料台灣未來四年的兩岸與外交將延續蔡英文路線。

但還是有兩大不確定。第一是美國外交圈與對台政策制定者還不確定賴清德真會延續蔡英文路線,還是走回「台獨工作者」?

另外一個重大不確定性,是民進黨在立法院沒有多數席位。從美中台關係的角度看,最大擔憂就是新總統編列國防預算和軍購政策,可能會在立法院受阻,這是美台關係最關鍵的元素之一。


▲川普1月中在共和黨總統初選第一站愛荷華州大勝,朝總統候選人跨出第一步。(Getty Images)

拜登是否連任,影響中美局勢

北京對台灣大選結果的反應,目前為止大部份都是重複過去論調,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國台辦表示,從得票率來看,民進黨已經不能代表台灣多數民意。

戴杰解讀,這句話是正向信號,表示北京還不認為台灣問題失控。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則指出,兩岸能否在五月二十日新總統就職前的黃金時段進行私下溝通、五二○就職演說內容,以及十一月美國大選前後的中美關係好壞,是決定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關鍵。

中美關係會變好或變壞,則取決於是現任總統拜登連任,還是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

儘管華盛頓正試圖管控雙邊關係,但美國的抗中氛圍,免不了會在十一月大選前更濃烈。

熟悉華盛頓外交圈動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院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表示,川普毫無疑問將操弄中國議題,主張在中國敵意愈來愈重的當下,美國需要像他一樣的堅強領導者,拜登太軟弱。拜登則會強調他更能處理中國問題,不但保留川普對中國實施的所有關稅,還增加出口管制和對外投資審查機制。

北京可忍受賴清德做一任

除了選舉因素,何瑞恩認為,南海、北韓和中美貿易,是未來一年中美關係的三大風險。

雙方如果在南海軍事對峙升高,台灣周邊就會承受更大戰略壓力。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更喜歡川普,因此可能在下半年挑釁拜登,對中美施加壓力。拜登政府如果企圖圍堵中國電動車和電池產業擴張,可能惡化中美關係。

儘管如此,總體來看,美中台關係在接下來一年將有動盪,但仍可控。

何瑞恩認為,三方都不希望局勢失控。比起解決台灣問題,習近平更希望在國內外建立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拜登更沒有對台灣或中國採取重大舉措的動機。

戴杰指出,北京可以忍受賴清德這次勝選,民進黨執政十二年。但若賴清德二八年連任,對北京來說,可能就代表和平統一的希望變小了,對兩岸關係可能會是個問題。

對台灣來說,獲得包括美國在內等沒有正式外交關係國家的強大支持,是台灣在面對中國時的最大保障。

何瑞恩則建議,台灣可以加深與美國地方政府的合作關係,因為在首都華盛頓政黨對立、政治兩極化的環境下,地方政府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中國私募之王」、太盟投資集團執行主席 單偉建

中國經濟不致衰退 大有降息空間


整理/沈朋達

過去兩年,中國經濟低迷,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也偏弱。大家常問:中國經濟還能否繼續成長?我的答案是:「大陸經濟成長潛力,遠遠大過現在的成長速度。」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空間還很大,在貨幣政策方面,還大有降息空間。

中國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房地產問題。這很大程度是受政策影響,「自找的。」

但這不至於造成銀行的系統性危機。因中國一線城市貸款佔房地產價值比例平均值為四○%;和美國在金融風暴時,超過八○%是強烈對比。

中國的新經濟領域發展不容小覷,太陽能、無人機產業在全球市佔率都可觀。電動車產業發展也很快,去年中國出口汽車數量已超越日本,成全球之最。

中國勞動力規模在二○一二年到頂點。之後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翻了一番。此時的成長是因生產力提高,而非人口紅利。中國若能持續發展技術創新,提升生產力,人口老化就不是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表現不好,但基礎是好的。可預見的將來,雖不會高速成長,但也不會衰退,GDP年成長率四∼五%是可期的。若能持續改革國有企業,將釋放更多效益,GDP成長遠不只五%。若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西方應對中國動武的方式,應會參考目前對俄羅斯的禁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債權國,若被禁運、資產被大量凍結,將嚴重打擊經濟。

西方受到的打擊也不亞於中國。若禁止中國商品進到西方,通膨問題恐比現在嚴重。中國如不再購買美國國債,恐利率沖天,西方經濟也將陷入衰退。
「日本病」專家、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永濱利廣

日企加薪潮來了 日本經濟可期待

整理/鄧凱元

日本經濟停滯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我們看到一些大環境開始出現變化的徵兆。

很關鍵的數字是,日本近幾年企業投資大幅成長。從調查來看,二○二三年日企投資金額可能會超過一○三兆日圓,這數字是調查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超越一九九一年的高點。

日本經濟環境出現新變化,與三個關鍵因素有關。

第一,日本從通貨緊縮走向通貨膨脹。去年在全球通膨的大環境下,日本在春季薪資協商(春鬥)後,迎來三十年來最大規模調薪潮,大企業平均加薪三.六%,中小企業加薪幅度也達三.三%。今年調薪幅度很有可能達到四%。

第二,日圓貶值。與其他國家相比,日本薪資成本因為貨幣貶值,變得相對便宜,投資環境因此變得更有競爭力。

第三,近幾年日本政府透過政策,擴大基礎建設投資。這些政策包括數位轉型、鼓勵在日投資半導體先進製程、碳中和與減碳投資、生技製藥、保障供應鏈安全、支持中小企業轉型等計劃。


▲原本停滯不前的日本經濟,已經出現轉折。物價上漲與薪資上漲同步啟動,可能帶動日本走出通縮困境。(邱劍英攝)

從新自由走向新資本主義

另外,從新創企業的發展也可看到,日本經濟有更多的新陳代謝。在疫情爆發前的十年間,日本投資新創企業的金額成長了十倍。這樣的變化,對整體經濟表現有正面效果。

此外,企業併購的案件在疫情前就逐年增加。二一年,日本企業併購案件比一一年前成長了一倍。日本政府希望透過中小企業的併購與集團化,擴大企業規模,也增強中小型企業競爭力。

從政策來看,日本岸田政權正在修正政經政策,從新自由主義走向新資本主義。透過大規模與長期的經濟政策,針對日本面臨的社會問題,擴大政府投資。例如減碳投資金額就達到二十兆日圓規模。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4/1月 第791期

本文摘錄自‎

美國大選年 對台關係兩大不確定

天下雜誌

2024/1月 第7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