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出海各自表述:台積電領打世界盃拿掌聲、中小廠商燒錢苦撐

魏鑫陽


▲張忠謀當年一句「全球化已死」,如今台積電正處於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上。(資料照,柯承惠攝)

創辦人張忠謀一句「全球化已死、世界貿易已死」,把台積電推到地緣政治的聚光燈下。美國關稅上調、在地生產要求疊加科技管制,迫使半導體供應鏈重新分工;台積電不得不展開全球布局,也讓台灣社會不斷出現「掏空台灣」與「打世界盃」之間的兩種聲音。此次,我們將把現場聲音與決策者說法放在同一張桌上。

張忠謀多年前就提醒,美國製造的成本不只比台灣高5成,甚至「那個是低估了」。當關稅、在地化、補助附帶義務等種種堆疊後,成本曲線必然上移,同時良率與工期的不確定性也伴隨而來。可問題是,當世界擺成這個局,台積電能不出海(赴美)嗎?

供應鏈出海: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來自供應鏈的第一線回應是抗下沉甸甸的現金流。一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高階主管Eric在接受本刊訪問時,直言道,「說台積電帶著供應鏈出國是掏空或打世界盃,最後時間會給出答案;但對中小型供應商來說,很多時候是看得到卻吃不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跟著海外建廠的初期,合約上常寫「等量產後才結算」,但供應商先墊資、先派人,還要消化跨國運輸與在地稅制,資金與營運成本直接爆表。

「我們都在燒錢撐場面,台積電拿到掌聲,我們扛的卻是現金流與風險。」他更擔心的是長線結構的變化,「廠區一個個啟用,技術文件、製程knowhow、人員都得外移。但中小企業的核心在台灣,但在台灣的影響會變小、利潤也會被分掉。」

然而,現場不是只有抱怨。Eric也看過另一面,新廠一開始多靠台灣工程師撐,但一旦交棒,良率與反應速度常出現落差。「說好聽是韌性分散,說難聽,風險反倒都集中在台灣人身上。」他更無奈笑說,壓價文化一樣存在,「海外單量很大,扣掉前置成本、人力、材料,毛利常不如本地。」


▲半導體供應鏈高階主管感嘆,台積電拿到掌聲,但中小廠商正燒錢苦撐。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一個決定各自表述 工程師的現實抉擇:做對才是重點

Alan是台積電首批赴美支援的工程師。他說,赴美前公司是曾徵詢意願,但「多數同事因結婚已有家庭、不想外派,我因還單身,則沒理由拒絕。」他私下透露,如果能有選擇,當然會想留在台灣,卻無法承擔拒絕的後果;就像公司不得不全球化一樣,個人也幾乎沒有說不的餘地。

Alan更一句話總結,「同一個現象,可以有兩種敘事。」台積電赴美國、日本、德國設廠,有人叫它掏空,有人叫它世界盃;真正的關鍵是「把結果做對」—讓台灣的影響力變大,而不是只把人力搬走。

這幾年他的體會很明確:台灣廠常以「既有廠區+迭代製程」的方式持續滾動前進,生產製程從7奈米推進到5奈米,從廠房外觀上完全看不出來,但內部節點與參數卻是日日微調;其中,先進封裝更是推進最快的一塊。海外成本較高是共識,但在供應鏈安全與客戶就地採購的要求下,「不想出去也得去」。


▲身為首批赴美工程師,Alan說,台積電赴美關鍵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做對。圖為2022年底時任美國總統拜登視察台積電亞利桑納州新廠。(資料照,美聯社)

楊應超:台灣有技術卻缺乏談判力

科克蘭資本董事長、資深半導體分析師楊應超的看法,則與市場截然不同,「這不是策略,而是被逼的選擇。」品牌廠為貼近市場去美國合理;代工靠的是成本與節奏,「在美國做完晶片還要運回亞洲封測測試,等於多一趟時間與運費,經濟性不划算。」他也點出勞動文化的摩擦:台灣工程師習慣高強度,美國不行,「同工不同時」很快演成不公平感,帶來離職與技術外溢風險。

他進一步提醒,外界常高估代工廠對市場的敏感度。「台積電看到的是訂單,不是需求。要判斷AI週期,看的是Amazon、Microsoft、Google的IT預算,而不是代工端的擴產新聞。」最後,他把憂慮落在一個更軟、也更難的題上,「我們有世界級技術,卻缺世界級談判力。」

魏哲家:追隨客戶、強化台灣、擴大足跡

台積電第3季財報表現持續驚艷全球,董事長魏哲家於法說會上表示,N2將如期在本季量產,良率表現優於預期;2026年N2快速放大,同年下半年導入N2P,並推出採用超級電軌(SPR)的A16,鎖定複雜供電網路的HPC,「幾乎所有的創新者都在與台積公司合作。」

佈局邏輯上,海外設廠基於客戶地域彈性與必要政府支持,旨在股東價值最大化。亞利桑那擴廠「取得實質進展」,並因AI強勁需求而加速升級至N2及更先進;日本熊本一廠良率開出,二廠動工;德勒斯登開建;台灣則在新竹、高雄籌備多期2奈米,並持續加碼先進封裝。

他的結論是,「透過全球足跡的擴張與台灣的持續投資,台積公司將持續作為全球邏輯IC值得信賴的技術與產能提供者。」換句話說,台積電希望用「台灣定錨+海外補鏈」去對沖地緣風險,同時把高階節點與封裝密度盡可能留在島內,繼續累積學習曲線。

台灣成全球唯一重注玩家SEMI主席:沒人勸過我們不要跳

SEMI全球董事會主席暨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在今年9月台灣SEMI展的專家論壇上說道,去年Google與SKHynix(海力士)在同一論壇上,明確呼籲台灣產業應「勇敢跳躍」(jump),甚至Google還直言「要跳兩次」。

這樣的氛圍下,台積電與日月光的確大幅擴張,不僅在台灣,也在美國加碼布局。吳田玉說,「事實上,從來沒有人勸我們不要跳。當台積電跳、日月光跳,其他台灣廠商也會跟著跳。」吳田玉提醒,台灣產業必須謹慎檢視投資方向,避免陷入集體性風險。

但他不禁自問,「我們是否做對了?在這個時間點,繼續大膽投資,未來10年究竟會是成長,還是潛藏威脅?」雖然結果目前還不知道,但可以知道的是,在先進製程、AI製造上,台灣是全球唯一敢下重注的「賭局玩家」,世界需要台灣,台灣也需要世界,所有合作的基礎仍回到3個老詞:信任、互惠、為人類創造最大價值。

掏空或抑世界盃,取決於分工設計

把所有聲音疊在一起,或許可更清楚地看見答案的輪廓:台灣半導體產業出國打世界盃已成必然、無從退回;成本與毛利的短期代價,也無法粉飾。差別在於,怎麼設計分工—把先進節點與先封的密度留在台灣,把在地化與合規的韌性鋪到海外;讓供應鏈不是被動跟隨,而是有利可圖的共同體。若能如此,「出海」就不是掏空,而是把台灣的技術密度與談判位置,放到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真正的勝負,不在口號,而在結果能否被驗證…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5/11月 第2020期

本文摘錄自‎

掏空護國神山?1》供應鏈出海各自表述:台積電領打世界盃拿掌聲…

新新聞

2025/11月 第20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