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這樣讀書是不行的
「好不好看」並不重要
想找到對你有意義的一段文字,得先找到一本好書,所以我要先談談,該怎麼提高找到好書的機率。
要如何分辨值得讀的書,以及不值得讀的書?
我認為選書必須遵守以下這個大前提:
書的內容好不好看,與你的事業好壞毫無關係。
書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供享樂的東西,而是使你人生得以享樂的「工具」之一。本書所談的「閱讀」,是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各種後續行動的。閱讀不是為了取悅自己,而是為了拓展視野,挖掘出這世界的種種有趣之處。
因此,內容好不好看一點都不重要,那不是重點。
拓展視野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大人物當面聊天。
建築師安藤忠雄國中的時候想當個職業拳擊手,但是某天看到年輕木工在增建平房二樓,就發現了建築的有趣之處。這個故事當然要聽安藤先生親口說最好,但大多數人沒這個機會,所以我們能透過他的自傳《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得到相似的體驗。
以安藤忠雄的故事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另外一個閱讀重點,那就是想像這些了不起的大師,一定都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
適材適用,人們只要能做適合自己的工作,就能展現更好的成果,讓社會更加富庶。不僅如此,他們全心投入工作的姿態還能感動他人,吸引更多人投身同樣的工作。
如果有人問你一本書的讀後感,你只會說「好看」、「無聊」,那就要小心了。我希望你能回答出這本書讓你感覺到什麼、如何拓展了你的視野。如果答不出來,代表你閱讀時缺乏目標,或者這本書不值一讀。
「書評」這種東西也不需要
只要有人讀書,就一定有人寫「書評」,寫書評並不是什麼壞事,畢竟我也是靠這個維生的。
問題在於書評本身的內容。閱讀並不是為了寫書評,你自己才是主角,書則是輔助。閱讀,是讀者從書中提取精華,濃縮進自己的腦袋中。這就是好的閱讀者應該做的事。
我的書評,會說明自己從書中吸收了什麼,重點放在自己閱讀之後的變化,而非書本的內容。正因為我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要透過閱讀,補足自己的缺乏。
如果不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寫書評而閱讀,就會變成很怪異的東西。這種人寫的書評沒有自我意識,只有解釋書本內容,其實就是摘要。
有些人的確很會寫摘要,這也是介紹書本的重要能力,但正在讀這本書的你,肯定不是為了寫摘要而閱讀。再怎麼說,寫下這本書的人是作者,就算讀者與作者的想法一樣,也是沒什麼意義的。至少對寫書評的人來說是沒有幫助的。
你不需要寫書評或讀後心得,而是要在能夠成為心靈養分的文句上畫線,即使只有一行,也要吸收起來。只要能做到這件事,這本書就有價值。
「沒有全部讀完就不甘心」的病有人認為閱讀就是「把書從頭看到尾」。
但其實,沒有全部看完,也是沒關係的.
如果有人看過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學》,請想想它的份量。就連簡化的「精華版」都有滿滿的三二十頁。如果是完整版,更是一共三本、一千多頁的篇幅。
你必須把這一千多頁都讀完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像《管理學》這種包羅萬象的書,沒必要一口氣讀完。它就像字典或百科,有需要的時候翻到你要查閱的部分,畫幾條線就好。
或許不久之後你會需要讀其他部分,到時候再回頭翻書即可。
況且,你要向一個作者學習一切,出發點就不合理,也很難堅持到底。所以,不需要從頭讀到尾的「整體練習」,改為依照當下需求閱讀的「部分練習」就可以了,這點會在第三章進一步解釋。
有些人真的只讀了一部份,就賺回書價數萬倍的利潤。
曾有讀者因閱讀拙作《成功讀書術》,而向我表達感謝。
我在書中提到傳奇估價師是川銀藏的故事,並由此提出一個定律,那就是景氣循環與鋼鐵產能的時間差如何影響鋼鐵股價波動。後來某位讀者告訴我,這個定律給了他靈感,幫助他大賺一筆,令我樂不可支。
如果這位讀者把整本《成功讀書術》都看完,除了股票之外沒有任何收穫,他是否會批評我「這本書怎麼只有一個好處」?我想不可能。
一本小說,是一個從頭到尾架構完整的故事,只要途中有個差錯,便會掃了讀者的興。
但商業書不同。只要有一個小地方對讀者有幫助,其他全都派不上用場也沒關係。即使其他部分全都輸了,只要贏一場,結果還是勝利。「一勝九十九敗」也行。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
商業書只要看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即可,實在沒必要整本都看完。
別只挑喜歡的作者來讀
閱讀商業書有幾個陷阱,其中之一就是專挑自己喜歡的作者,或者價值觀與自己相近的作者來讀。若是讀小說,專挑自己喜歡的作家來讀是沒問題的,但閱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光看讓自己舒服的書,就無法突破成長。
價值觀相左的作者成功經驗,或自己不擅長的知識領域,確實讓人看了就不舒服,甚至讀不懂。
像我會看消費性產品經營者所寫的書,也會畫線,從中獲得影響與刺激,但心裡依然認為「我不適合這個產業」。我能夠理解顧客心理,也懂行銷原理,但就是無法親手執行。
然而閱讀最大的價值,就是能輕易接觸不同價值觀的人的思維。
只要清楚自己絕對做不到什麼,不適合做什麼,自然就知道自己應該學習補足些什麼,又該把什麼交給其他人處理。例如經營企業的人,就是因為清楚自己做不到的事,才會聘雇員工來做,也因此才能清楚列出聘僱條件、透過面試找到合適的員工。
只看自己喜歡的書就像挑食,挑食會造成營養失衡,傷害身體健康。
你喜歡的資訊會自然而然往你靠近,所以更該刻意去接觸你不喜歡的價值觀,那麼你會發現世界更加多元而廣闊。
「自我陶醉線」只是確認既有信念,毫無意義
一本書該在哪裡畫線才對自己有益?本書要探討的就是這件事,但在這之前我想先說說「哪裡不該畫線」,那就是讓你覺得「對!沒錯!我想的果然沒錯!」的部分。
你或許會想,為什麼不能畫線?我知道只要看到書中文句支持你既有的想法,就會十分開心,令人有股想畫線的衝動。但是,這只不過是「自我陶醉」,喜歡讀名言錄的人特別有這樣的傾向。
確認自己的「正確」無助於你的成長,反而會讓人變得偏頗,無法接受新思維與新方法,這對你的事業與職涯來說,是扣分而非加分。
反之,當你看到一句話不太舒服,但卻印象深刻,這就務必要畫上一條線。或許當下沒辦法幫到你,但日後回顧起來,可能是改變人生的一段話。
畫線,要畫在有新發現的地方,有幫助的地方,以及與自己思維不同的地方,才能幫助你成長
幫作者的「謊言」與「佳話」畫線的爛好人
讀者要記住,書本裡面通常混雜了作者的「謊言」與「誇大」,我並不是在批評作者都是騙子,作者們並非刻意欺騙,而是不經意地寫下謊言或誇大事實。
我也不怕得罪人,基本上所有「自稱」的內容很可能都是謊話。如果沒有客觀的數據資料、明確的事證、詳盡又具體的故事、第三者的證詞等足供判別真實性的資料,這些「自稱」的內容都該打個折扣,或全部跳過。
商業書的作者通常都是功成名就才會寫書,他們的成就無庸置疑(除非是某些連成就都要捏造的特例),而讀者是為了吸取成功經驗才看他的書。若這名作者無法客觀地解釋自己成功的原因,或者寫得敷衍隨便、避重就輕,那麼無論作者本人再怎麼成功,他的書也沒必要畫線。
出版社與編輯為了賣書,會為這種老王賣瓜的書想出令人感覺非讀不可的厲害書名,而且還設計精美誘人的封面吸引讀者購買。
你千萬不能落入這種陷阱。
再來,有些商業書會收錄令人感動的佳話,而我也認為這些內容不是很重要。先說清楚,我讀到可信的「佳話」也會感動佩服,有時候還會畫線,對這位作者的人品深感敬佩。
被佳話感動不是壞事,佳話是心靈的養分。
但你要先搞清楚,「佳話」與做生意是沒有關係的。
作者怎麼把生意做成功了?
他採取了哪些行動?
這才是你要知道的。
只會幫「結果」畫線實在可惜
世上的一切都有「原因」與「結果」,而線要畫在原因上,而非結果上。只要掌握這個基礎,就能在書上畫出很好的線。
本書的序文裡已經提過,我在唸書以及剛出社會的時候總是倒因為果,後來有本書令我茅塞頓開,那就是全球銷售量超過六千萬本的管理學課本《管理學》。
書中有項研究結果讓我大開眼界。
「只有產能高的員工才會感到充實,反之則否。」
員工並不是因為充滿鬥志才有好的工作成果,反而是工作表現優良之後,才會產生鬥志。也就是說,有沒有鬥志只是結果,原因在於工作表現好壞。
如果面試的時候只看鬥志,錄取一個高喊「我很拚」的人,當他沒了鬥志就會淪為一個廢人。工作表現優良,員工自然就更有鬥志。因此,錄取或訓練員工不能看鬥志,而是要設法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才對。
選書十一招
我每天平均讀三本書,其中大概有一本可以畫上不錯的線,然後將這本書的書評寫在我的電子報「BMM」中。
從經驗反推回來,若我要完成一則高品質的書評,只要先挑三本「應該值得畫線的書」就好。
承蒙各大出版社關照,敝公司每天都會收到十至十五本書,我會從中挑三本來讀。有時候三本裡可以選出二本來推介,有時候三本都好,但也可能三本都畫不到什麼好線。長年累月這麼讀下來,我學會了怎麼挑選「該讀的書」與「不必讀的書」。
當你隨手翻開一本書,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才代表這本書該讀呢?主要有十一招可以參考。
【選書十一招】
1 經理人類的書,作者要挑「創辦人」或「中興功臣」
2 從「作者簡介」分辨有沒有本事
3 作者要選「一流的變態」
4 向「顧問」取經準沒錯
5 別挑「門外漢」寫的書
6 不要被「書名」欺騙
7 選「專有名詞」較多的書
8 如果前幾頁就值得畫線,買了
9 書本要有大量的「資料」佐證
10 「翻譯書」的好書機率較高
11 注意「條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