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可能有的三種台灣面貌(或命運)
「請問,你們覺得台灣的國際政治出路有多少種?先不管現實,只要是邏輯上可能的就提出來。」
研究生A說:「保持現狀。」 好幾秒鐘沒人接話。我說,只有保持現狀這一種可能嗎?大膽一點,你們都是學政治學的。
研究生B開口了:「台灣獨立。」
再催促之下,研究生C說:「和中國統一。」 然後,再沒人答腔了。
我只得繼續催促,再想,再想,還有什麼可能,沒有了嗎? 學生沒反應,教授只得出馬了:「接受美國託管?」
學生腦子活絡了,研究生D馬上接球:「申請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
研究生E搶著說:「加入日本國。」 在腦力激盪下,逼出了五種台灣可能的政治方向。
有沒有第六種、第七種,也許還想得出,但是這五種,當下在台灣,確實都有人在做。
這個活動稱為「清單測試」,也就是在眾說紛紜、誰也不服氣誰的時候,大家把自己的希望目標,哪怕現實上不可行、只在邏輯上可行的目標,都一一列在清單上。但列出目標清單只是測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請大家假設你的希望已經實現了,然後列出希望實現之後你想要做的事。這第二部分,稱為「然後呢清單」。
通常第一部分都進行得很順利;最多用到激將法,都可以讓現場人士說出他們的目標或希望。問題都卡在第二部分,大多數人的反應是:「現在離目標還那麼遠,想接下來的事不實際」,或者「我說的只是理想,我也知道現實上很難,既然不太可能達到,去想達到以後的事幹嘛呢?」。
但這時不能放過他們,必須堅持每一個人都回答「然後呢」這個問題,也就是請大家假設希望已經實現,然後列出「希望實現之後他想要做的事」。
好了,精彩的部分來了。請大家仔細看著自己列出的「然後呢清單」上要做、該做的事情,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哪一件事是現在不能做的,而一定要等到目標達到後才能做?
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對台灣的前途有某種看法、某種希望。但是,一旦達到了你的目標、你的希望之後,你覺得應該做哪些事?這些事當中,真的沒有你現在就可以做的?
「然後呢」才是真假的試金石。回答不出「然後呢」,就表示你所持的看法、你所抱的希望,其實是假的,至少是還沒想通的。
而一旦清楚回答了「然後呢」,你將發現,許多事是你現在就可以、就應該開始做的,不必等到目標實現。
然後呢?「我希望台灣獨立」,然後呢?
「我認為台灣終將被中國統一」,然後呢?
「我希望台灣可以保持現狀」,然後呢?
「我認為台灣只要抱緊美國大腿就可以沒事」,然後呢?
「台灣應該和日本結盟對抗中國」,然後呢?
「中國必將崩潰,因此台灣不必怕」,然後呢?
「我希望兩岸成為聯邦或邦聯的關係」,然後呢?
如果持每一種看法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然後」應該做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停留在模模糊糊的概念和情緒世界裡,一件神奇的事情將發生。那就是,當大家把「現在就可以做的事」清單亮出來之後,我們將發現其中有一大塊是「最大公約數」,也就是不管你對台灣的出路持何種看法,不管台灣最終的出路是什麼,有些重要的事項是高度一致的,是跨黨派、跨立場而存在共識的。
那麼這些所謂的公約數「共識」會是什麼? 台灣何妨就從開始一起做這些跨黨派、跨立場的共識項目?
隨手舉例,台灣的教育是否應該跟上世界?這與「統獨」何關?年輕人的薪水是否應該突破22K的詛咒?這又與立場何干?台灣文化中的短視、貪便宜習慣,又與國民黨是否存在有什麼關係?一八九八年日本派來的台灣行政長官後藤新平就說台灣人「貪財怕死好面子」,那時地球上還沒有國民黨呢。黨國、黨府一體的威脅法治的邪惡制度,老早在民進黨誕生之前就生根台灣。家長式文化,兩百年前就存在台灣,它扼制了台灣的創新能力,若不突破,什麼樣的政治出路都保障不了台灣的前途。
把時間跨度拉開到二○四四年,也就是蔡英文八十八歲、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五十六歲、陳為廷五十四歲、現存的國民黨民進黨大佬都已經掰掰,而作者本人多半躺在某山坡地或離散在大海的那一年,台灣可能處在以下三種情況中的一種。而二○一四年出生的Baby,在那一年正進入而立之年,準備展開真正的人生。
台灣如果陷在政治內鬥裡、經濟上和世界越發脫軌、價值上僅僅追求小確幸,只能被動而不能主動翻轉,那麼三十年後,根據東亞國際情勢的變化,台灣有可能出現下面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如果台灣人積極謀求改變,充滿了未來感和想像力,則可能會出現第三種情況。
第一種台灣:台灣在美中拉鋸遊戲下活著,政治上越來越被世界所遺忘,精力越發的消耗在內鬥。因為社會公義成為至高無上的台灣價值,綠色幸福成為主流中的主流,總體和人均GDP繼續滑落,但台灣也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幸福生活指標,台灣人自己稱呼自己為「海洋中的不丹」。新一代台灣人中,那些懷有世界大志、不甘於在地幸福有機生活的人,則四散於亞洲各國,與印度精英、中國精英合作或競爭,行為及價值越來越猶太化。
第二種台灣:台灣已經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自治區。兩岸經濟迅速融為一體,但是台灣的貧富差距卻未因此擴大,這是因為北京吸取了香港的教訓,社會上出現「共產黨果真比國民黨、民進黨更懂得照顧老百姓」的輿論。島內新台幣和人民幣混合使用,一度,中國的作家協會主席由台灣人出任,許多半官方機構也都如法炮製。選舉依舊進行,但大多數候選人已經被北京認證過。多數人民對此怨氣沖天,但最終還是在「一塊人民幣換一塊台幣」的美好誘因下,獨善其身。
第三種台灣:台灣先進行自身的再造,縮小政府層級;由當前的「中央/地方」體制,朝向「內部邦聯」體制移動;不論國營私營企業,均嚴格執行公司治理;百萬青年走出國門,恢復技職教育,但只走高新尖技術路線;不走「統、獨」路線,而選擇走出「無印良國」的第三路線;刪減軍費,軍力由20萬人降到10萬人並採取「男女比例平權制」,提高科技兵種女性比例至50%;不排除在「求異存同」的精神之下,保留「未來一個中國」的可能性。等等。簡言之,台灣要透過翻轉把自己打造成後主權時代的良國。
這三種台灣,主動權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台灣手上,但是若不再做出選擇,台灣將永遠喪失主動權。是福還是禍?台灣會有第四種可能?
第四種情況,並非不可想像,但那會是一個我們已經不認得的台灣,一個實際上已經不能稱為台灣的台灣。這就好像,我們當然可以去想像自己的房子被大火燒成灰燼,但是當這種可能性存在時,我們應該做的是做好防火設施、購買火災保險,而不是去天天想像。這第四種情況就是:中國崩潰,或者美中大戰。
我們討論的目的並不是分析中國的未來,那需要一本專書。這裡只簡單地說一個道理:在第四種情況下,首當其衝,第一個被拖下地獄的就是台灣。道理很簡單,不論從中方利益還是美方利益,用犧牲台灣來改善局面的成本最低。
中國不會就這樣一天「崩潰」,中共也不會就這樣一天「垮台」,那些即使發生,也是一個十幾二十年的過程。中共口中的「台灣問題」,乃是中共用來維護執政合理性、保持民族主義可燃性的最重要棋子,當中國真正發生它維繫不了大局的時刻,「處理台灣」會成為它最現成、最無爭議、成本最低的解套方法。如果在那當下,台灣想乘機宣佈獨立,那麼它的執行成本就更低了。 第四種情況,不在當下台灣的自主選擇範圍內;大國如美國、日本、歐盟,可以去想像它,但台灣應該把全副精力花在自己可影響的方向上,才是正道。
本書於2019/8/21至9/21提供書城白金會員限時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