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古幽情 春風十里揚州路

杜牧說:「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揚州,是詩意與繁華並存的城市。這裡有最古老的運河、明清私家園林、雅致秀麗的自然風光,有機會來趟揚州之旅,體驗煙花三月下揚州的風情意境!

圖文▓台灣貿易中心南京聯絡點


▲揚州西湖美景,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圖▓達志影像

揚州,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在此揮毫灑墨,王侯將相在此留戀讚歎。唐宋時期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的城市,也是最奢靡美豔的城市。這裡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典故,也有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故事。

揚州,比鄰長江和京杭大運河,自古便是交通要道,宋人云:「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正是此地。行至揚州的市中心廣陵區,不由讓人想起失傳的廣陵散,世傳廣陵散絕於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而嵇康便曾為揚州刺史。不過,如今的揚州沒有了往日腰纏三萬貫,騎鶴下揚州的榮光,京杭大運河的敗落和鹽業的落寞使得這座城市日益落後於曾經比肩齊名的蘇杭。然而,歲月並沒有帶走她的婉轉淡雅,反而為她增添了一絲韻味和現代化氣息。

底蘊深厚「瘦西湖」

易君左說過「西湖是不瘦不胖,太湖是『胖西湖』,揚州瘦西湖真是又媚又俏!」瘦西湖因山就水,天人合一,水面看似狹窄悠長,其實水也回環,路也回環,無風之時水面如鏡,有風之時微波粼粼,輕柔婉約。


▲瘦西湖上五亭橋。

瘦西湖中景點非常之多,小金山、釣魚臺、五亭橋、石壁流淙、靜香書屋以及各種花壇和小橋流水,其中名聲最盛的當屬二十四橋了。

現在的二十四橋乃後人重建,連接熙春台和望春樓,白石拱橋,橋步階、欄杆均取二十四。姜夔在「揚州慢」中寫道「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真正的二十四橋究竟在何處已不能確定,而如今二十四橋仍在,千朵芍藥為誰開?

沿著二十四橋往北,是靜香書屋。靜香書屋是乾隆時代「水竹居」故地,中心為荷花池,南面是疊山,東側長廊環繞書屋。與靜香書屋隔水相呼的是西廊,西廊之中的碑石上,揚州八怪諸人書畫作品甚多,亦有與揚州有關的名人書畫精品。

從二十四橋向東,映入眼簾的便是氣勢恢宏的五亭橋。五亭橋黃瓦朱柱,金碧輝煌,橋中設有一亭,其四角各有一亭,遠看煞有九五之尊之像。站在五亭橋上環顧,整個中湖盡收眼底,不過最矚目的應是東側的釣魚臺和南面的白塔。釣魚臺,小金山西麓,長嶼伸入湖中,宛如仙鶴之頸。長嶼入水,行至盡頭便是方亭,黃牆青瓦,與五亭橋和遠處的白塔呼應。

人間煙火「東關街」

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有代表性的歷老街。東關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道,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較大程度地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


▲古色古香的東關街。

東關街裡有各種宗教文化的見證。安家巷的准提寺、武當行宮,馬家巷的清真寺,都坐落在東關街一帶。這些廟觀寺院歷史悠久,如今仍然分別閃耀著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光。東關街集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於一體。從東關城門進入後,是一條老街,沒有車輛。街道兩旁的屋簷上都掛著燈籠,整個老街青磚黑瓦,木結構的樓房古色古香。往深處行進,尋常巷道,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更讓人仿佛回到了昔日那個繁華的淮左名都。同時,裝修風格現代化的文創紀念品店,街頭的直接飲用水又在提醒著人們眼下的真實。東關街還號稱是「吃貨」們的天堂,有揚八怪薑糖、四喜湯圓、桂花藕粉圓、寶應常魚麵、趙氏疊湯圓等,令人流連忘返。

東關有許多名園舊院。從隋唐到明清,多少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文人墨客、夷使胡吏在這裡建園設館、置地造宅,留下許多名園遺址。現存的以明清時期的建築居多,而且大都與鹽有關。「紅樓夢」中所寫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做過鹽運使的衙門,就在東圈門一帶。較為有名的還有逸圃、壺園、街南書屋、山陝會館和汪氏小苑等。

在眾多名園之中,最有名的當屬「個園」。它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曾為清代鹽商黃至筠的私家園林。園主人酷愛竹,院內遍植青竹,遂以「個」字為名。表明園主人雖為商人,卻有儒士之風。個園的另一特點,當屬疊石藝術,據說設置者為清初大書畫家石濤,他帶領工匠,用不同顏色和材質的筍石、湖石、黃石和石英石等,融合造園法則與山水畫理於一體,疊造成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假山,造局精巧,懸妙奇峭。

歷史悠久「大明寺」

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至464年)而得名。隋朝皇帝楊堅為慶賀其生日,下詔於全國建塔30座,以供養佛骨,該寺建「棲靈塔」,塔高9層,故大明寺又稱「棲靈寺」。唐朝鑒真法師任大明寺住持,又從大明寺啟航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使大明寺成為中日佛教文物關係史上的重要古蹟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遊揚州,改題法淨寺。1980年,復名「大明寺」。


▲歷史悠久的大明寺。

提到大明寺,就得說說鑒真和尚。鑒真抱著「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獻身精神毅然發願赴日,於唐天寶12年(753)第六次東渡成功。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於唐廣德元年(763)病故於日本奈良,終年76歲。在日本的10年中,他為日本建立了佛教律宗,並對日本的「大藏經」進行了校正。此外,東渡時帶去了大量典籍,把大量唐朝的佛學、語言學、文學、建築學、雕塑、書法、印刷術等科學技術引入日本,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大明寺另一為世人所熟知的當屬平山堂。平山堂初建於北宋慶歷年間,當時歐陽修被貶任揚州太守。他在公務之餘,寄情於山水詩酒,遊目騁懷,築平山堂作講學、遊宴之所,數月而成。望江南諸山,含青吐翠,飛撲於眉睫而恰與堂平,故稱其為「平山堂」。以後,平山堂多次興毀。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題「風流宛在」,乃追懷歐公韻事而書,書法流暢,看來其「流」少一點,而「在」多一點,用字活而非錯,回味其意,歐公風流仍在。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傳說每到暑季,在清晨就把朋友邀到平山堂聚會。酒宴前先派人採摘荷花千餘朵,分插在盆子裡。酒令一開始,就讓侍從取一朵荷花交予客人傳遞,每人依次摘一花瓣,摘盡時,所在客當飲酒。一直玩到深更半夜,才步月而歸。堂上「坐花載月」匾,就是紀念此事,是由光緒4年清人馬福祥所題。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564期

本文摘錄自‎

思古幽情 春風十里揚州路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1/第5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