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699期
如果有一個巨人,不在乎他人眼光,無拘無束的釋放自己的力量,會是何種光景?「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這句格言被寫在馬克思《資本論》第一版序言裡。如今,身為馬克思主義傳人的中國,正走上這條路。
商業周刊第1699期
COVID-19衝擊全球景氣,但對現金滿滿的科技巨頭來說,卻是大舉收購公司、拓展觸角、投資未來的好時機。金融數據及交易平台Refinitiv數據指出,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蘋果、臉書和微軟這五大科技巨頭,今年已完成十九筆收購案,是自二○一五年來的最高峰。
遠見雜誌408期
一株病毒,意外開創一個新世代,他們被迫以「新冠」為名,顯得格外沉重。疫情終會過去,但這群被迫按下暫停鍵的「新冠世代」,如何重啟Play鍵,成為人生最大的挑戰。
經理人月刊第187期
新冠病毒爆發後,拜線上會議、雲端協作等數位工具之賜,不少企業發現,不必到公司,組織也一樣能運轉。在疫情過後,我們是否該退出辦公室,全面遠距辦公?學者專家的建議是:人們依然需要面對面互動。
今周刊第1223期
除了隔離、封城,在藥物、疫苗成功研發之前,新冠肺炎依然肆虐人間。中西醫不該站在對立面,且台灣已有不少臨床案例證明:中西醫合治有效!
遠見雜誌408期
整個5月,美國及歐洲都在吵鬧中度過,疫情不再是敵人,而是經濟開放或閉鎖,儘管公共衛生專家言之鑿鑿,太早開放將升高疫情,但是群眾卻不願再悶坐家中,商家也冒險營業,甚至揚言,現在只是早死與晚死之別。
今周刊第1223期
距離英國倫敦約八十公里的小城米凱市,在兩年前引進送貨機器人,如今卻成為封城民眾採買物資的最佳幫手,也算是疫情下另類超前部署的贏家。
經理人月刊第187期
今年(109年)4月21日立法院再通過將紓困特別預算追加1500億元,總計上限2100億元,可望有更多企業及個人受惠。認真研究一下,無論多領鈔票或少付開銷,都不無小補。
今周刊1219期
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活動,零售通路也紛紛推出自救措施,台灣家樂福率先推出總額逾八億元、直接折抵現金的振興消費券,想拉動業績回升,能奏效嗎?
商業周刊第1698期
「注意聽。人只要注意聽,就會聽出端倪。太多先入為主的想法, 會蒙蔽聽的能力。」五月二十五日,台灣連續四十三天無本土新增病例的這一天,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這位二○二○年全台灣最受注目的人物,接受商周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