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電動車大山只爬十分之一

一場戰略說明會 看見代工天王的野望

關潤喊話:市占目標四成 鴻海電動車大山只爬十分之一


鴻海日前特地在日本舉辦了電動車戰略說明會,告訴日本汽車相關人士和媒體,鴻海製造電動車的能力和計畫。不過,關鍵的量產工廠不足,如何達到市占率目標,才是挑戰。

文/杉本柳子


▲杉本柳子/攝

四月九日,鴻海在日本舉辦了第一場電動車戰略說明會。向來嚴格控管成本的鴻海,竟然選擇在皇族與國賓常指名使用的頂級飯店──東京帝國飯店舉行,由此可以看出鴻海對這場說明會的重視程度。

當天的汽車廠商、媒體記者等約三百人到場,座無虛席。鴻海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親自簡報,一開始他就說:「日本人對鴻海太有戒心,好像把我們當作侵略者或海盜一樣。」足足花了四十五分鐘,從電動車策略、鴻海的歷史,甚至台日關係,全都詳細說明。

慎重 東京帝國飯店排場 關潤開講

針對外界最關心的電動車進度,關潤依序介紹了鴻海已經開發的七種車型,並指出每款車是否有客戶。例如中小型車Model B今年要在台灣問世,而且已經有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客戶,並計畫二○二六年進軍大洋洲市場。關潤表示:「鴻海不會透露顧客資訊,今天不會提到個別汽車製造商的名字。」不過,Model B正是據報導要提供給三菱汽車公司的車型。

另外巴士Model T也有日本客戶,並預計二七年投入日本市場。關潤也沒有提到Model T具體的顧客名稱,但他在發表會前一天接受極少數媒體專訪時,提供了線索。

目前,日本卡車製造商已整合為兩大陣營,一是豐田汽車集團的五十鈴汽車和日野汽車,另一為德國戴姆勒卡車旗下的三菱扶桑卡客車。記者問關潤:「應該不會和其中一個陣營合作吧?」他回答:「不是不能,而是對方不願意。」在日本汽車業界,豐田不喜歡鴻海已是公開的祕密,因此,鴻海生產的電動巴士供應對象,似乎就是三菱扶桑。

在所有車型中,豪華轎車Model E雖然還沒有客戶,但關潤很有自信地對到場的汽車製造商說:「只要決定下訂,我們保證兩年內一定能供應。」現場一位汽車相關人士指出:「我本來懷疑做手機的企業怎麼會造車,沒想到它的電動車業務進度超出預期。」

關潤用種稻來比喻製造汽車,製造燃油車就像稻田必須非常平整,難度很高;但電動車就像不用灌水也能種稻,水田不必平整也沒關係,因此簡單許多。而且鴻海沒有歷史包袱,資通訊技術背景的人進入電動車領域,並採取分工模式,協助車廠實現規模經濟。


目標 結合實力車廠 追求規模經濟

原本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積極推動電動車業務,卻一直沒有太大進展,直到延聘日籍的關潤擔任策略長,兩年來才漸入佳境。關潤曾擔任日產汽車營運長和尼得科(原日本電產)執行長,在日本汽車業有廣泛的人脈。

不過,如果用登山作比喻,鴻海現在的狀況大概只爬了十分之一,原因是鴻海還欠缺代工製造最重要的「汽車量產工廠」。目前為止,鴻海預定和國營泰國石油公司(PTT)合資興建電動車工廠,在美國也向新興電動車廠商Lordstown汽車公司收購俄亥俄州的廠房。但是電動車競爭激烈,泰國PTT對興建工廠態度消極,各項計畫都陷入苦戰。

鴻海目前的實際產能有多少?關潤的回答是「目前只有台灣確保產能」,換句話說,就是十萬輛左右。劉揚偉一直宣稱鴻海的目標,是「二五年在全球電動車市場要拿下五%的市占率」,但英國Rho Motion的調查顯示,二四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為一七一○萬輛(包括油電混合車),十萬輛只占了○.六%。

關於產能距離目標還很遠的問題,關潤解釋說:「鴻海抑制了對工廠的設備投資,以增加能向客戶提案的車型為優先考量。如果為了達成目標而投資設備,恐怕已經浪費了三千億日圓。」不過,站在委託鴻海生產的企業立場,自然會懷疑:我要怎麼去委託一家沒有產能的企業?鴻海現在正陷入「因為沒有客戶所以不投資設備」與「因為不投資設備所以找不到客戶」的惡性循環中。


▲鴻海推出多達七款的車型,相當吸睛。彭世杰/攝

現實 投資爭取訂單 鴻海陷入兩難

對於這種狀況,關潤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和汽車製造商結盟,這樣就能使用對方的工廠」。據統計,全球汽車工廠合計產能為一.六億到一.七億輛,但實際需求僅九千萬輛左右,多出的七千萬輛,他認為可以用某些形式「妥善使用」閒置的產能。

其實鴻海以往有善用產能的成功經驗。○八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它向大客戶索尼買下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液晶電視工廠。當時索尼因巨額虧損和償債的經營難題,將兩座工廠以帳面價格的超低價賣給鴻海,鴻海在買來的工廠,生產電視供應給索尼,因此設備和訂單同時到手。鴻海這次也想在電動車領域複製這個模式。

尤其是經營不善的日產汽車,勢必要降低產能來改善經營狀況。對本田來說,日產削減產能、減輕負擔,也是雙方重啟經營整合協商的前提條件。熟悉日本汽車產業的資深記者井上久男指出:「本田對鴻海的期待,是做日本企業不想碰的棘手工作,例如關工廠、裁員、重新精算成本等。」日本汽車業界認為,如果鴻海辦得到,它和本田及日產,三家公司就能共組台日汽車聯盟。

只是日產和當時的索尼有一個決定性的差異。索尼當年的確陷入經營危機,但仍然維持擴大電視規模的路線,目標是全球銷售四千萬台,從三星電子手中奪回市占率。相形之下,這次日產的第一要務是縮小規模求生存,並不打算大幅增產電動車。縱使鴻海收購或對日產工廠出資,訂單也不會隨之而來。

更根本的問題是,鴻海電動車部門要蓬勃發展,三菱或日產是不是最佳選擇?鴻海在電子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創辦人郭台銘的經營哲學:只和全球市占率前三名,或有志拿下第一的企業交易。正因為努力服務蘋果、戴爾等各領域的龍頭企業,才成長為年營業額六.八兆元的大企業。如果忠實地遵循這個經驗,鴻海的電動車事業理應不能忽視豐田或福斯;但至少豐田目前並沒把鴻海放在眼裡。


動作 因應川普變數 強化在美投資

此外,汽車市場上又出現新的變數:川普關稅。鴻海電動車戰略中,也要能告訴客戶如何建立美國的生產體制,以及川普關稅的因應之道。四月十七日,鴻海旗下的Foxconn EV Technology以二六六○萬美元收購美國俄亥俄州子公司Foxconn EV System LLC的股份。一般認為這筆資金和強化美國電動車的事業基礎有關,不過以興建工廠來說,這樣的投資規模的確太小。

關潤在日本大膽地說:「鴻海電動車業務的長期目標不只是五%市占率,而是四○%;因為無論是iPhone、個人電腦還是AI伺服器,我們都擁有這樣的市占率。其他業務能做到,電動車也可以。」這個與現狀相差甚遠的目標,究竟何時能實現,投資人都在關注。(孫蓉萍譯)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5/4月 第736期

本文摘錄自‎

關潤喊話:市占目標4成 鴻海電動車大山只爬十分之一

《財訊》

2025/4月 第7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