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行銷新賽道:60秒說故事大賽 放下偶包、分享而不說教,消費者要的是「真實感」
採訪.整理.撰文|邵蓓宣 編輯|林庭安 「如果你知道大家在關注什麼, 以及在哪裡關注,就有機會把東西賣給大家。」《自媒體行銷》作者、曾被《富比士》(Forbes)評選為影響力第一名的社群行銷大師蓋瑞.范納洽 (Gary Vaynerchuk)曾如此說。如今,短影音已成為注意力經濟的新賽道。 《路透社》(Reuters)報導,追蹤廣告公司數據的研究公司 Guideline.ai 稱,TikTok近年來已成為廣告商接觸美國年輕人的有力工具,在美國社群媒體廣告支出的占比已從2020年的2%增長至20%。 《短影音制霸》提到,短影音指的是15 ∼ 90秒,結合圖像、影片、聲音和後製特效,並以9:16直式比例呈現的影片,適合在手機觀看。目前主要的社群平台如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都有專門給短影音創作的版位。 再提供幾個數據:
1.觀看數:2024年,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在短影音平台TikTok 上花費58.4 分鐘; 在2019 年,這個數字是27.4 分鐘。線上資料調查公司Statista報導,YouTube 熱門短片功能YouTube Shorts 於2021 年6月推出,上線一年後,每日觀看次數已達300億次,截至2023 年10 月,Shorts 每日觀看次數已超過700億次。
2. 創作量:目前TikTok 全球每月活躍用戶(MAU,monthly active users)15.8億,根據社群媒體管理平台sprout social 數據,TikTok用戶每分鐘約上傳1 萬6000 支影片。Instagram 全球MAU則有約20億,社群分析公司Social Insider在 2024年報告指出,IG Reels(IG短影音)的數量在2022 ∼ 2023年間增加了46%。
別只說「你想說的」,要說「對方想聽的」 短影音已成為全球趨勢,但如果大家都知道短影音的好,身為老闆、企業主,下一步不就是該趕快拿起手機拍片?為什麼有些人躊躇不前,或有些人,拍出的影片總是沒有效果? 「知道到做到有一段遙遠的距離,」領頭羊媒體科技創辦人鍾新亮(老獅說 Lion)指出,很多人看到短影音當紅,也想跟風投入,但拍短片最難成的,是沒想清楚,怎樣才能讓大家有興趣認識你。 經營帳號如果只是單純分享生活、介紹某件產品,為什麼別人想聽、想看?除非你的生活特別有趣,或品牌本身超級有名,否則你分享的只有「自己覺得好」,但對觀眾來說,卻是「不關我的事」。 一個品牌帳號要讓人留下印象,進而促使他分享、轉發、收藏,一定是你提供的資訊對別人有價值。例如牙醫診所,說自己技術多好觀眾無感,不如介紹預防蛀牙知識、什麼人適合戴牙套等「利益點」和「價值點」。 再來,「偶包太重、想太多」,給自己設下重重阻礙。藍莓短影音創辦人陳修平表示,與其講究精美程度、上鏡美醜,能給觀眾留下印象的,其實是有無「特色」。社群媒體的內容更多時候是想塑造生活感、真實感,分享而不說教,讓對方在卸下心防的同時,不自覺接收資訊。
以終為始、持續做,流量來自足夠的累積 陳修平強調,短影音最重要的是「持續做」,以及強烈的「目標思維」。不要有做幾支就爆紅的期待,有些時候,做了32 支影片都沒效果,但也許第33支就莫名爆紅,「以終為始很重要,做之前我這個帳號最後要怎麼變現、賺錢,根據這個目標去反推你要拍什麼,才能知道你的內容形象要打造成什麼樣子。」 說穿了,短影音行銷屬於「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的最上方,用消費者感興趣的內容,打造廣泛流量吸引觀眾,之後再引導有需要的客戶消費。 在商業場合,說服他人買單的方法,一直以來都沒變過:不能只說你想講的,而要說中對方想聽的。60秒的時間很短,你不可能什麼都講,如何在60秒內,用鏡頭語言,說一個好故事,這趟旅程才剛剛開始…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放下偶包、分享而不說教,消費者要的是「真實感」
經理人月刊
2025/7月 第24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