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聊天讓人傷腦筋的真正原因

為什麼人一多就會覺得很難聊天呢?


人數增加時會改變的四件事

不管是一對一還是多人,對話就是對話,要做的事情基本上不會改變。

‧說話
‧傾聽
‧提問
‧拋出話題

選項大概就是這幾個。實際寫出來發現滿簡單的,對吧。

儘管如此,本來一對一聊天還算能聊的人,一旦人數增加就會突然沉默下來。不知道該怎麼參與對話,最後只在一旁當個旁聽者。

這種聊天的難易度差距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為了找出答案,我們來檢視「一對一聊天」和「多人聊天」之間的區別吧。

參與對話的人數達三人以上時,會發生的變化主要有下列四種:

❶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其他聽眾。

❷潛在的說話者增加。
❸當自己說話時,聽眾增加。
❹不感興趣的話題出現頻率增加。


接下來,我們按照順序來討論這四點吧。

多人聊天時會發生的四種變化


變化① 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其他聽眾

即便是多人聊天,基本上也只會有一個說話者。

如果是五個人聊天,當有一人在說話的時候,剩下的四個人就是聽眾。

這種情況會出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很容易失去專注力。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剛開始,作為聽眾之一還會隨口附和,如果有人講了好玩有趣的事時,你會跟著大家一起笑,努力讓自己不要脫離這個對話的小圈圈。

但漸漸地,連隨口附和都變得很麻煩,甚至要拼命忍住不打哈欠……以前的我經常碰到這種狀況。

但如果是一對一聊天,就不太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聽眾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失去專注力呢?

那是因為無論你有沒有附和,對話都會繼續進行下去。

在一對一聊天中,你是唯一的聽眾,說話者只對著你一個人說話。但在多人聊天中,對方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對著其他人說話。

由於多半時候對方的視線都不在你身上,久而久之難免會讓人開始覺得:「就算我不在這裡也無所謂吧……」於是連隨口附和的動力都沒有了。

變化② 潛在的說話者增加

參與多人群聊時,許多人會覺得不能總是在一旁乾聽著,而是「必須開口說話才能參與對話」,但在多人聊天的情況下有一道障礙。

在一對一聊天中,說話的人不是對方,就是自己。所以當對方說的話告一段落,也很容易掌握時機,「那接下來就輪到我說話了。」

但到了多人聊天時,卻會忽然抓不到適合的說話時機切入。

因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好幾個潛在的說話者。

潛在說話者增加時,內向的人就會更猶豫,「或許其他人也想說話……」或是「交給其他更會聊天的人,比較能活絡氣氛吧……」

結果就是遲遲開不了口。

變化③ 當自己說話時,聽眾增加

就算這樣,有時候自己還是會努力主動開口說話,或是因為其他人一句「那你呢?」把話題拋向自己,因此得到了發言的機會。

這種時候會比一對一聊天還令人手足無措、語無倫次,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原因就在於人的心理。

一般來說,注視自己的目光越多,越會擔心別人的看法,很難聊一些比較隱私的內容。

根據一項心理學實驗結果顯示,當人們被問到「在聊天時願意自我揭露到什麼程度」時,隨著參與對話的人數增加,願意談論個人私事的意願就會隨之降低。

舉個例子,請你現在回想一個自己很難為情的祕密。

如果非得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人的話,

‧說給一位知根知底的同事聽
‧當著所有同事的面前說出來

哪一種情況會讓人心理牴觸更大呢?

那肯定是後者。

就是這個心理關卡,使得多人對話往往會比一對一對話令人感到更困難。

變化④ 不感興趣的話題出現頻率增加

和別人聊天時,有時候會出現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一對一聊天中,通常對方會隱約察覺到你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然後主動改變話題。


但在多人對話中,只要有個人表現出興趣,這個話題就會再持續一段時間。

也就是說,被迫參與自己不了解或沒興趣的話題之情況會越來越多。

當然,其他成員面對的也是同樣條件,如果你是一個健談的人,在團體裡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就可以自己轉移話題:「先不說這個了,○○那件事現在怎麼樣了──」

但內向的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到頭來,無話可說的你,只能當個旁聽者,漸漸脫離對話的小圈圈。

在掌握聊天技巧之前,先矯正主觀印象

我們已經了解對話人數增加時會產生的變化,以及令人不自在的原因。

「那不就束手無策了!」有些人可能會這麼想。

但請大家放心,只要掌握原因,就可以思考出好幾種應對方法。

我將在第3章以後詳細說明如何在多人對話中做到面面俱到,但在那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先做。

那就是矯正自己的觀念。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了解幾種多人對話令人不自在的原因,又以其中三個主觀印象會使你的不自在感更強烈。分別是:

❶融入圈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說話。

❷碰到不熟悉的話題,只能當旁聽者。
❸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有趣才行。

讓我們先從拋開這些主觀印象開始做起吧。

主觀印象①

融入圈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說話


光靠說話是無法融入圈子的

第一個該拋開的主觀印象是「融入圈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說話」。

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即使是多人對話,基本上也只會有一個說話者。有人說話的時候,其餘的人都是聽眾。

換句話說,即使你能在多人面前輕鬆地交談,還是會花更多的時間在聽別人說話。

搶在別人前面多多發言,或許會產生存在感,但不會給人留下什麼好印象。

就像許多溝通技巧書裡寫的,對話的基礎在於「聽」而不是「說」。無論是幾個人的對話,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想成功融入圈子的關鍵在於「傾聽」。

「話雖如此,但這本書不是一開始便寫明,人一多就容易失去專注力,聽別人說話會很痛苦嗎?」

我想也有人會這麼想的吧。

你現在的傾聽方式確實是行不通的。

因為你還沒有成為「頭號聽眾」。

聽眾一多就會產生「競爭」

在一對一聊天中,你是唯一的聽眾,說話者只對著你一個人說話,哪怕你不太擅長傾聽。

但在多人對話時,聽眾就會增加到兩個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並不會刻意均分時間去看著每個人的臉,而是會花更多時間對著比較善於傾聽的人說話,畢竟每個人都喜歡聊天時讓自己感到舒適自在的人。

被選中的人會成為「頭號聽眾」,無形中被定位在小圈圈的中心位置。

不擅長多人對話的人則會落到三號或四號聽眾。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人在傾聽的時候給出的反應和提問太少,因此逐漸失去存在感,其他人的目光自然也就不會繼續放在這樣的人身上。

因此,你的目標不應該是多說話,而是成為「頭號聽眾」。

之後我會再針對方法進行說明,但首先你要牢牢記住一個事實:「如果你認為自己必須要主動說話,是因為你的傾聽技巧有所不足。」

主觀印象②

碰到不熟悉的話題,只能當旁聽者


一旦成為旁聽者,就會脫離小圈圈

「我的興趣範圍比其他人狹隘,所以跟不上體育或明星的話題,總是只能在一旁聽著……」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

當你成為旁聽者時,隨著你的專注度逐漸下降,整個人無可避免地會散發出一種覺得無聊的氛圍,然後周圍的人可能會察覺到這一點而感到:「這個人好難聊啊。」

於是,即便輪到下一個你可以參與的話題,也很難融入圈子裡。

如前所述,在多人對話中,聊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感興趣的話題頻率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成為旁聽者之外,就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不是的。如果你已經放下了第一個主觀印象,現在就會意識到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

關鍵在於提問能力

當你沒有什麼好聊的時候,就問問題吧。

即使面對你不熟悉的話題,也有方法讓你可以作為聽眾參與對話。

訣竅就是:留意說話者的人物性格,並提出問題。

比方說,聽一個喜歡釣魚的人說話時,問題不要集中在「釣魚」這件事上,而是要把焦點放在「喜歡釣魚的這個人」身上。

「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喜歡釣魚?」

「釣到現在讓你最興奮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垂釣的時候通常在想什麼?」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深入挖掘對方的感受、價值觀和趣聞。

把焦點放在人身上,可以帶出「這個人獨有的故事」,即使你對話題本身不感興趣,也可以聽得很開心。

透過對話的傳球,讓周圍的人參與進來

除了向說話者提問之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參與對話。

「A給人的感覺也是室外派耶,你有釣過魚嗎?」

「B呢?你放假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呀?」

諸如此類的問句,把話題傳球給其他人。

負責傳接話題的角色是所有人聊天時不可或缺的存在,因為在多人場合不敢主動開口說話的人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所以,如果把話題拋給其他像你一樣的旁聽者,就能把對方一起帶進圈子裡,對方肯定會很感謝你的。

請牢記這一點:「就算是不熟悉的話題,也有其他方法讓你作為聽眾參與對話」。

主觀印象③

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有趣才行


你是不是給了自己太多壓力呢?

雖然我說「傾聽比說話更重要」,但不代表要完全放棄說話這件事。

基本上,比起「聽別人說話」,人們在「自己說話」時更能感到愉悅。所以,適度開口說話可以讓你更享受對話。與其從頭到尾當一個聽眾,不如偶爾說幾句話增加存在感,你的定位也能越來越接近頭號聽眾。

然而,很多不擅長多人對話的人雖然會想著「我也說點什麼吧」,卻遲遲無法主動開口說話。

之所以有所遲疑,是因為我們自己把「說話的門檻」設得太高了。

「我得講一些有笑點的事情才行吧?」

「如果說一些沒有新意的發言,應該會被嫌棄吧?」

你是否也被這樣的想法困住了呢?

如果這個想法太過強烈,接下來就會忍不住想:

「但是,我也講不出什麼有趣的故事……」

「那還是交給比我更會說話的人吧……」

最後閉上嘴巴,什麼也不說了。

多人對話時,注視自己的目光變多,本來就已經讓人很難開口了,如果還想著「必須講點有趣的事才行」,當然會壓力大到說不出話。

首先,拋開這種主觀印象吧。

真實的你就已經很有意思了

我想大家可能都已經注意到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接二連三地拋出有趣的故事。

觀察那些你以為很會聊天的人,仔細分析他們聊天的內容,會發現八○%以上聊的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日常小事。

吃了什麼、買了什麼、搭了電車、加班了、下雨了、下雪了、變熱了、變冷了……幾乎都是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這樣就足夠了。對話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彼此的個性,並建立關係,不需要很特別或多深入的話題。

只有一件事要多加留意。

那就是必須如實講述你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

比方說,最常見的早餐話題,也能分成很多類型的人,有喜歡吃麵包的人、喜歡吃飯的人、喜歡吃香蕉的人,還有想睡到最後一刻而選擇不吃早餐的人。

「大家早餐都吃什麼呀?我早上根本沒心力做飯,所以每天都吃玉米片,但我開始吃膩了……」

光是這樣的開頭就很有意思,感覺會開始一段有趣的討論呢。

不會聊天的人講話很無聊,並不是因為他們講話沒有笑點。

而是他們太不願意暴露自己的事了。

就算你只是隨口提起一些日常生活中對你而言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很多時候別人反而會覺得很新奇:「是喔,你會做這種事呀?」

閱讀完整內容
內向者的好人緣聊天術:【全日本最內向的溝通技巧講師親授】掌握47個對話黃金心法

本文摘錄自‎

內向者的好人緣聊天術:【全日本最內向的溝通技巧講師親授】

MIYATA SATOSHI

由 大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