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接手,營收逆勢成長一成
去年台灣整體零售業業績僅成長二.六%,二十五歲的台隆手創館營收卻成長一○%,怎麼辦到?二代黃威廉如何在疫情中幫品牌轉型,將門市打造成「療癒中心」? 文—張方毓 攝影—謝佩穎 台隆手創館去年營收逆勢成長一○%,創下新高的關鍵,是台隆手創館二代、現任台隆工業集團營運長黃威廉,協助企業轉骨的結果。 二○○○年,台隆工業三代、現任董事長黃教漳順應當時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需求,取得當時日本母公司東急集團授權,將手創館引進台灣。 他發現,手創館在日本定位更類似特力屋、賣各式DIY用品,型態不適合台灣,因此改成以美妝等日系雜貨為主打,並開進百貨公司做店中店。 黃教漳的兒子、現年三十三歲的黃威廉大學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熱愛創業,陸續開過無線充電器、ERP軟體、心情社交App等公司,至今已創業六次。 二○二○年疫情來襲,黃威廉看見替家業升級的機會,接受父親召喚,返家帶領台隆手創館進行數位轉型。

▲消費者試用坐墊時,內建感測器能感應他正在用哪個產品,AI店長即介紹相對應的使用說明,為忙碌的店員補位服務
更新系統、改變產品結構 黃威廉大刀闊斧,全面更新公司ERP、POS系統,也大力發展電商,架設官網,進駐Momo、蝦皮等電商平台,接觸新客群。 不僅在二○二一年門市營收因情加劇掉至剩三成時,另外「補血」三成業績,目前電商佔整體營收一五%。 但他發現,台隆手創館最大的問題是,台隆的產品營收結構嚴重失衡。 台隆手創館單店品項多達兩萬多個,比全聯還多,但過去卻沒有發揮品項多的長尾效應,只有美妝、廚房清潔用品賣得特別好。疫情中人們戴起口罩,美妝賣不動,台隆手創館也開始賣起口罩、消毒液,但黃威廉深知這只是權宜之計。 內心有著宅男魂的他比喻,台隆手創館猶如經典動漫《銀魂》裡面的「萬事屋」,擅長用利基商品幫客人解決問題,於是他思索在疫情間,「當人們被束縛在一個小套房內,什麼東西可以幫忙他,看到會有療癒感?」 他召集員工以「大健康、大療癒」的主題為核心進行腦力激盪,陸續發想出美姿坐墊、筋膜槍、多功能調理廚具、造型小夜燈與IP盲盒等可開發的類別。

台隆手創館 成立/2000年 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教漳 主要產品/居家生活用品 門市數量/9間 小檔案:黃威廉 出生/1992年 現職/台隆工業集團營運長 學歷/早稻田大學經營管理碩士 經歷/TeironDynamicsStudio及築夢空間創辦人暨執行長 給服務業的一句話/好的通路是幫顧客找出他們還沒發現,但其實最需要的商品。
用新創做法,循序漸進推產品 但許多新產品要價動輒數千元、功能又只合乎特定情境需求,創業多次的黃威廉,知道要推並不容易,因此他取用新創業常用的「概念驗證」做法,小步快跑推廣產品。 第一步,他先透過Line推播新產品給超過六千名的黑鑽會員,因為消費最多、等級最高的鐵粉愛嘗鮮,樂於買新品試用。 第二步,他要求總部經營企劃部撰寫產品全方位文案,包括產地、材質、功能、和競品的差異都要寫清楚,務求讓消費者一眼看懂產品能解決哪些痛點,搭配現場試用,催生衝動購買。 例如,一台熱銷的手部按摩器的文案是「日本獨家專利,手掌心也有指壓設計,按摩效果加倍,業界第一,十分鐘自動斷電,安全有防護」。 第三步,是在實體門市設立主題陳列桌,針對不同客群提供策展提案。 例如,針對疫情中在家工作的職業婦女客群,在主題桌陳設坐墊和入浴劑,乍看兩者間無連結點,卻是體察到媽媽蠟燭兩頭燒的痛點,讓媽媽可以使用造型可愛的入浴劑,消磨小孩的時間。效果好,就再進一步擴大主題桌數量。 目前台隆手創館的產品營收結構,已經從疫情前最大宗的美妝,轉變為健康和IP產品,各佔兩成。 增加產品多元度,也讓台隆手創館的營收獲利結構更健康。黃威廉將不同類別產品區分為對營收、周轉、毛利有幫助的產品,例如坐墊、廚具是營收產品,售價較高,能有效擴張營收規模;IP物品、入浴劑是周轉產品,流行性高、單價較低容易入手,能提高現金流;獨賣的日本產品則是毛利產品,市場上只有台隆手創館有賣,定價能較高,獲利能力更好。
導入AI店長、電子標籤 台隆手創館也很早導入智慧零售,從去年十一月開始,黃威廉跟光學科技廠達運精密合作,在台北美麗華和南港Lalaport門市陸續採用AI店長、電子標籤等相關科技。 AI店長設置於靠近櫃台的坐墊試用區,感應器能自動偵測顧客正在試坐哪個坐墊,顧客面前的螢幕會跳出AI店長,介紹該坐墊的特點。若顧客停留很久,員工就能接續上前再做進一步介紹。試行後,美麗華門市坐墊業績比其他分店增加二五%。 電子標籤則應用於最常打折的美妝區,後台系統調整價格後,短短五秒,數千種貨架上的產品價格標籤全部更新完成,大幅減少員工換標籤時間,美麗華門市使用電子標籤的品項只有兩千個,新開幕的南港Lalaport門市進一步增加為四千個。 「導入不是因為缺工,單純是巡店時發現,怎麼員工都蹲在貨架換東西,」黃威廉說明,「這是隱形成本,我們希望員工可以去做有意義的事,服務客人,或是寫一些提點商品用法的貼心標語。」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在產業缺工的處境下,黃威廉正帶領團隊嘗試零售業的新做法,樹立典範。 把重複性作業給機器,但有溫度、需要個性、客製化的服務則由人提供,「這樣的人機協作,既滿足情緒價值,也保留品牌價值,」黃威廉說。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抓住療癒商機 台隆手創館轉骨
天下雜誌
2025/5月 第82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