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程師洞察力所打造的半導體強國


▶人口:23,409,323(第57名)
▶貨幣單位:新台幣(TWD、NT$)
▶GDP(2023年):7,907.28億美元(第21名)
▶GDP成長率(2022年):2.43%
▶失業率(2023年):3.43%
▶通貨膨脹率(2022年):2.9%
▶網路使用率(占人口百分比):91%



台灣曾經是國際社會的孤立國家。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開始活躍於國際社會之際,中國也對與台灣邦交的國家施加壓力。在此過程中,許多國家開始與台灣斷交。1971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台灣便失去了聯合國會員國的資格;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與台灣斷絕了邦交。

南韓也不例外,一夕之間就背棄了台灣。南韓在1992年8月24日宣布與中國建交,同日隨即與台灣政府斷交。當台灣駐明洞大使館無條件移交給中國的消息傳到台灣時,台灣民眾的憤怒達到了頂點。經過這些事件,台灣自然而然處在國際社會的邊緣地位。

中美貿易衝突後,台灣經濟呈現驚人成長

國民黨原本是中國大陸的主人,然而當國民黨在內戰中輸給共產黨、並於1949年遷往台灣時,形成了現在的兩岸關係。被趕出中國大陸的國民黨統治台灣,與中國保持對立關係。但隨著中國的崛起,台灣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台灣內部要求與中國恢復關係的聲音日益高漲。自1987年起,台灣積極尋求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兩國甚至在1992年透過「九二共識」,同意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尊重彼此的意見。

然而到了2000年,主張台灣完全獨立的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兩岸關係再次陷入緊張。中國政府允許中國團體赴台旅遊,增加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並自2011年起逐步允許個人旅遊。隨後在陳水扁當選後,中國透過與台灣的邦交國建交,在外交上孤立台灣。結果導致薩爾瓦多、巴拿馬等6個原本與台灣建交的國家與台灣斷交。截至2023年8月為止,台灣的邦交國只剩下13個國家(譯註:諾魯於2024年1月宣布與台灣斷交,目前台灣的邦交國為12國)。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態度徹底改變。2021年4月在倫敦舉行的七國集團(G7)宣布「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不只美國,英國、德國等G7國家也一致表態承認台灣的國際地位。作為參考,美國在2019年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將台灣列為一個國家,並在美日峰會中正式提及台灣問題,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

║南韓、台灣、日本的人均GDP趨勢║


出處:國際貨幣基金

由於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關注不斷增加,台灣的經濟也快速成長。根據台灣主計總處的數據顯示,2023年Q1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與前季相比達到3.09%,這幾乎是南韓Q1成長率1.6%的兩倍。台灣2019年及2020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96%及3.11%,超越南韓同期的2.0%及-1.0%。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不僅僅在2022年、2023年超越南韓。自2017年中美貿易衝突爆發以來,除了2018年之外,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一直超過南韓。2022年台灣人均實質國民所得(GNI)為33,565美元,20年來首次超過南韓(32,661美元)。

這些趨勢不得不引起南韓的高度關注。事實上,台灣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對南韓的經濟來說是一個重大機會。由於許多國家基於對中國的隱憂而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台灣無法採取任何振興貿易的措施,例如自由貿易協定(FTA)。誠然,在這樣的環境下,在許多領域與台灣競爭的南韓企業產品能夠更輕鬆地進入海外市場。換句話說,近期希望與台灣合作的國家數量不斷增加,意味著南韓企業和產品迄今所享有的優勢正在消失。


▲2018年11月12日,張忠謀出席第二十六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照片來源:Morris Chang at the Office of President, Taiwan 20181112 by 總統府, CC BY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orris_Chang_at_the_Office_of_President,_Taiwan_20181112.jpg

台積電讓台灣成為半導體強國

最近工業領域的一項國際議題是「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該提案旨在建立全球最重要工業產品半導體的生產供應鏈,其中美國負責設計、南韓和台灣負責製造、日本負責材料和設備。

這些議題清楚揭示了台灣的半導體強國地位。國際社會之所以提及台灣,是因為除了與中國的衝突之外,唯一的問題就是半導體問題。曾經因中國而成為孤島的台灣如何成為半導體強國?而其核心半導體公司台積電,又走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台積電(TSMC)成立於1987年,是一家提供一種稱為半導體委外生產或代工(foundry)的新型業務結構公司。台積電為缺乏生產設備或因生產線的額外擴張所困的半導體公司提供外包製造產品,藉此持續成長。過程中,台灣政府為了創建一家具有如此獨特業務結構的公司也付出了龐大的努力。

台灣首先成立了國家級研究機構工研院(ITRI),以提升本國企業的技術能力。工研院所累積的知識和技術被轉移到私營部門,鼓勵創投公司的發展。曾任職於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TI)長達25年、並且擔任副總裁的張忠謀,被任命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

德州儀器是一家在半導體史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公司。最初它是一家石油探勘公司,憑藉著在石油探勘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術進入軍事工業領域。1954年,德州儀器將世界首創的矽電晶體(silicon transistor)商業化,第一台電晶體收音機問世;20世紀60年代,歷史上第一台便攜式計算器誕生。曾在主導半導體早期發展的公司擔任副總裁的張忠謀,接受台灣「幫助促進半導體產業」的請託,於1985年返回台灣,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台灣認為,確保IT產業的技術實力應該是經濟實現永續成長的首要任務。尤其從1960年代開始,源自於美國的援助受阻,自力更生成為台灣經濟的首要任務。為此,政府尋求各種變革,首先是採取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再為了吸引外資而強制加工出口區內企業生產的所有產品出口,而是對從國外進口的原料和中間產品取消徵收關稅和運費稅,並且也免除加工出口區內工廠的所有稅收。

隨著營商環境的改善,台灣優越的勞動力吸引了大批美國、歐洲和日本企業進駐台灣。當時,台灣的電子零件產業主要生產電晶體收音機和黑白電視機。此外,不少台灣企業併購了成立於二戰前的日本企業。尤其在1970年代,隨著日本企業大量進軍電子零件產業,台灣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掌握相關技術變得特別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也意識到了半導體的重要性。

獨立的半導體設計與生產

其中,張忠謀比其他人更快意識到,必須將半導體市場的設計和生產分開。當時,許多才華洋溢的人才離開德州儀器後,正爭先恐後地創辦新的半導體公司。張忠謀清楚洞察出,德州儀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想辭職創業,但由於投資生產設備的巨大成本而猶豫不決。為了生產半導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投資生產設備,這是開展新的半導體業務的最大障礙。隨著半導體的實際性能逐漸提高,生產它們需要更多的設備,規格也隨之提高。

隨著半導體產業有望快速成長,半導體公司不僅開始湧入美國,也開始湧入日本、歐洲、南韓和台灣。他們建造了大規模的生產設施,以提高初期的市場競爭力。無法支付巨額設備投資成本以滿足大規模需求的公司將被迫出現赤字。也因此,當時的半導體市場成了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國家大型材料企業的必爭之地。

但台灣政府和張忠謀打破了半導體產業傳統商業結構的模式,成立了台積電。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工作主要分為半導體設計、生產、組裝和測試。在台積電成立之前,所有半導體公司必須承辦從設計、生產到測試的所有業務,一家沒有半導體生產設備的公司會是什麼樣子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不過,台積電打破了這個模式,該公司專注於委託製造,為缺乏生產設備或因生產設備擴張而感到負擔的半導體公司生產產品。台積電宣稱能夠幫助對半導體感興趣的公司,在無須對生產設備進行大量投資的情況下,仍能開展半導體事業。

台積電的新商業模式在全球廣受好評。因為如果委託台積電代工,可以減少很多風險因素。半導體工廠和IT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陳舊,並且由於新技術的發展而迅速過時。除此之外,半導體市場變化很大,因此需求可能會突然增加,接著急速暴跌,再加上設備的維修費用也相當可觀。在集合眾多風險因素的情況下,投資半導體產業需要巨額資金,這也將決定企業本身的生存。然而,由於台積電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促使半導體公司可以專注於其業務,無需在高風險的半導體工廠和設備上投入大量資金。

固定成本的增加,例如對生產設備的投資,意味著風險管理變得更加困難。然而,自台積電成立以來,許多新創企業能夠將生產外包給台積電,並只要專注於設計新的半導體產品,已與現有的半導體產品產生區別化,這加速了各個領域專業公司的出現。當新產品設計出來時,由於台積電在設計新產品時提供生產服務,因此在技術領域擁有天賦的矽谷工程師紛紛開始創業。在沒有生產設備的情況下經營半導體業務的企業,稱為「無晶圓廠公司」。

由於台積電對半導體製造環境的改變,催生了各種類型的半導體產品。因此人們認為,現今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的幕後推手,就是台積電的代工生產模式。

美國為何提出晶片四方聯盟?

台灣政府打造半導體強國的努力不僅限於成立台積電,為了培育以半導體為中心穩定的上游和下游產業,台灣成立了新竹科學園區。該園區靠近桃園國際機場,周圍有國立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等產業大學和研究機構。除此之外,優惠稅制也吸引許多企業進駐。另一方面,為了發掘獲得美國等國家學位並從事IT行業的高科技人才,以及在美國留學的學生,特別在矽谷設置辦事處,並積極展開招聘活動,也因此新竹科學園區聚集了許多優秀人才。

台積電的商業模式是導致美國半導體製造市場占有率下降的決定性因素。在1980年代,美國的全球半導體製造市占率為40%,但目前這一數字已大幅降至10%左右。由於台積電的關係,美國新的半導體企業獲得了不必自己建造生產設備的便利性,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失去了半導體生產據點。

預計未來半導體市場將持續以每年7%以上的高速度成長。尤其由於大多數國防設備都需要半導體,建立可以直接生產半導體的環境變得更加重要。因此,美國正試圖建立一個可以在國內直接生產半導體的環境,而Chip 4聯盟也被評估為這項努力的一部分。最近美國向南韓和台灣請求協助半導體生產,最關鍵因素就是台積電的崛起。

去中國化和克服人口高齡化的諸多挑戰

儘管台灣在半導體等某些領域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要維持現狀仍有許多必須解決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台灣是典型的對外依存度高的國家,其貿易依存度(進出口占名目GDP的比率)超過100%,出口依存度(出口占名目GDP的比率)也超過50%。換句話說,台灣經濟沒有出口就難以維持。然而,如果我們更仔細觀察這些出口,會發現中國占據絕大多數的比率。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例高達40%,台灣企業的大部分海外直接投資也在中國。自1991年允許對中國直接投資以來,截至2020年,台灣已在中國投資了1,897億美元。這比同期台灣在其他國家投資的1,475億美元還要多。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台灣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占據中國第3大進口國和第11大出口國的地位,因此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水準相當高。這使得台灣政府難以無條件支持美國,因為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

台灣的另一項挑戰是人口老化。台灣在2018年就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之列,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台灣人口在2019年達到高峰2,360萬,目前正在下降。自2020年起,台灣人口開始下降,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預計2052年人口將降至2,000萬以下。

目前,台灣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外籍人才的招聘,以解決人口老化導致的產業人力短缺問題。為了創造外籍勞工和外國企業能在台灣自由經營的環境,台灣自2019年起將英語指定為第二官方語言,努力提升所有公民的英語使用水準。

產業結構偏向某些產業,也是台灣必須克服的挑戰。台灣前10大製造企業中,有8家是電子及配件公司。台灣經濟未來若要穩健成長,必須培育資訊和通訊技術以外的不同產業。

台灣沒有任何大型企業集團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台灣各大企業正紛紛回歸外包結構的格局,生產全球品牌的產品。換句話說,能夠直接吸引消費者的台灣自有品牌並不多見。

顯然,台灣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但從台灣的立場來看,當前的國際氛圍是40年來首次出現的新機會。台灣將如何利用這個機會,以及南韓將如何應對台灣的崛起,未來值得持續關注… 閱讀完整內容
晶片、能源、巧克力:從世界地圖看見30個國家的經濟動能與投資潛力

本文摘錄自‎

晶片、能源、巧克力:從世界地圖看見30個國家的經濟動能與投資潛力

朴正浩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