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有的闊葉林聲景:五色鳥
「哆哆哆哆、哆哆哆哆……」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甚至在城市公園漫步時,你一定聽過這四音節一組的可愛節奏,圓潤單調還帶點喜感,就像有群和尚在森林中規律地敲著木魚。那就是台灣擬啄木──五色鳥的鳴唱,也是足以代表台灣中低海拔森林的獨特旋律。 文、圖_ 雪羊 設計_ 李雅婷/ 旅讀 五色鳥的獨立之路 二戰後,五色鳥一度被併入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的黑眉擬啄木(P. oorti)成為亞種,直到二〇〇八年透過分子生物技術重新鑑定,才恢復特有種的位置。同樣被從黑眉擬啄木中重新獨立出來的,還有中國廣西、海南島一帶的中國擬啄木(P. faber)。三者特徵相似但略有不同。
穿花衣、長鬍鬚的好看鳥 在被西方發現之前,五色鳥被台灣閩南人稱作「Hoë-kwa-cheow」,意為「繡花鳥」或「花掛鳥」,也有人讀作「好看鳥」,另還有因叫聲如敲木魚而得的「花仔和尚」等俗名。 在南部一些布農族部落傳說中,牠原來是位愛美的女孩,身穿綠衣、臉塗紅、黃、藍、黑等豔麗色彩,在盪鞦韆時不小心鬆手飛上天,而化身成美麗鳥兒。老人家會用五色鳥故事告誡孩子不要過於注重外表虛華,要更注重內在修養。在新竹鎮西堡一帶的泰雅族部落中,牠們則是長輩教導晚輩狩獵技術時的入門目標──因為五色鳥停棲在通草上時會放鬆警戒而變得遲鈍。 五色鳥走上世界舞台進入科學系統中,則起源於十九世紀中,一位不務正業的英國在台領事──對台灣物種發現功不可沒的郇和(Robert Swinhoe)。一八六二年五月,時值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如日中天,台灣正發生戴潮春事件,此時郇和因病返英休養,順道將一批在台採集的標本交給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當時兩人認為五色鳥與亞洲大陸其他近親有顯著不同,於是隔年由古爾德將五色鳥發表為新種,歸類在擬啄木屬,並賦予種小名nuchalis,拉丁文意為「枕部」,指出五色鳥後頸紅色斑塊的特徵。而今日的屬名中的「pogon」則是由古希臘文的「鬍鬚」羅馬化而來,指的就是此屬鳥兒在鳥喙基部一圈鬍子般又長又明顯的剛毛。 擬啄木屬被歸類在鬚鴷科(Megalaimidae, 又稱亞洲擬鴷科),本科鳥類在台灣僅此一種,並與另外兩大類擬啄木鳥美洲擬鴷與非洲擬鴷共用Barbet(擬啄木鳥)這個俗名,因此五色鳥以Taiwan Barbet 聞名於世。而「五色鳥」這個名字是日治時期日本人依其外貌所取,日文甚至直接把鬚鴷科稱為五色鳥科( 科),足見五色鳥在日本學者心目中的重要性。 打造樹洞的鳥界建商 擬啄木鳥歸屬在啄木鳥大家族的鴷形目,與啄木鳥一樣有堅硬的鳥喙可在樹上造洞,以及前二後二對握利於爬樹的腳趾。但既然是「擬」鴷,代表牠們並不像真正的啄木鳥那麼擅長啄木,也沒有堅硬到可當第三隻腳的尾羽,所以比起啄木鳥在相對堅硬的樹上「鑿洞」,五色鳥多半挑選腐朽程度較高、較為柔軟的樹木「挖洞」築巢。 可別小看這挖洞的技能。在台灣,許多鳥兒都會利用樹洞繁殖,但真正有能力自己造洞的鳥類,卻僅有五色鳥與另外三種啄木鳥而已。因此對森林中其他鳥類而言,牠們打造許多舒適安全的避風港,是非常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