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印度電子製造龍頭廠迪克森董事長
過去五年,在「印度製造」政策的推動下,印度本土最大EMS廠迪克森股價成長十倍;現在,印度政府大力支持在地零組件供應鏈,迪克森極度看好台印合作商機。 文/林宏達 現在,是過去二十年來印度電子產業最希望和台灣合作的時刻,不只政府,印度企業也非常積極。 採訪印度電子製造龍頭迪克森(DIXON)的過程,就讓我們非常有感,因為從未接受台灣媒體採訪的迪克森董事長瓦恰尼(SunilVachani),不但在接到本刊採訪邀約幾分鐘後,就回信同意,還拉著副董事長拉爾(AtulLall)一起受訪。拉爾是印度ELCINA 協會的執行長,是印度最重要的電子產業公會。瓦恰尼出身印度望族,父親是印度老牌家電集團Weston 的創辦人,一九九三年,他向父親借了三萬五千美元,創立印度第一家代工組裝廠迪克森。
▲彭世杰/攝

擴張
換機潮波連波 電子業迎榮景 當時印度非常缺乏手機相關供應鏈生態系,迪克森與三星等大廠合作後,這些品牌商調動旗下資源幫助迪克森建立系統、品保和手機零組件供應鏈,並分享對手機未來市場發展的看法,迪克森因此升級成功。去年,迪克森產能達三千二百萬支功能型手機,和六千萬支智慧型手機。 迪克森搭著印度製造的趨勢成長,因此今年印度政府推出新版生產連結獎勵(PLI2.0)計畫後,瓦恰尼也早已準備好再次大舉擴張。迪克森已建立面積達百萬平方英尺的新工廠,並從西門子引進工業四.○系統。瓦恰尼要的不只是組裝,還積極擴張產品設計能力,「我們接下來會進入伺服器製造。」他堅定地說。 「印度一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約一千三百億美元,五到十年內會成長至三千億美元。」瓦恰尼指出,印度仍只有兩成人口擁有LED電視,換機需求仍高。雖然過去幾年印度電子產品製造金額以每年約一五%的速度成長,但整個產業的規模仍只有約八百億美元,出口更只有二四○億美元,未來成長前景可觀。 「新版生產連結獎勵設計得非常好。」他認為,這一次印度政府不只獎勵筆電和伺服器等產品製造,更鼓勵在地供應鏈採用印度生產的零組件,採用在地零組件的比率愈高,得到的獎勵也愈多。 不過,他也不諱言,印度在電子製造業還有兩大挑戰:第一,交通運輸仍不夠便捷,「目前印度正在大力投資道路、基礎建設,一年後從北部往孟買的交通會大幅改善」;第二,印度的零組件供應鏈不夠完整。這也是為什麼迪克森急著想和台灣合作的原因,因為今年印度政府不只調高了補助,還會增加產品的進口關稅,進口和在地製造的成本差距將愈拉愈大,誰先打造出完整的零組件供應鏈,就能在競爭中領先。 目前印度需要的零組件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像生產主機板的表面黏著技術;其次是生產機殼的金屬加工技術;再來是主機板用的零組件,像PCB(印刷電路板)、記憶體」。瓦恰尼強調,「我們將進入IT硬體的領域,會需要非常多零組件,台廠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只要能幫助印度在地生產零組件,迪克森也願意跟EMS 龍頭鴻海集團合作,如果台廠對印度在內需市場銷售有興趣,「我們也可以介紹合作夥伴」。
▲迪克森今年將從傳統生產線升級至工業4.0的自動化產線。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