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精英港股為何落後平民台股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聰明錢默默選邊站


暌違二十五年,台股加權指數終於超越香港恆生指數。這是一場平民大兵打敗精英部隊的勝利,也是旺盛生命力民企戰勝綁手綁腳國企的活教材。

文/郭庭昱

「大中華經濟圈」指中、港、台三地,幾十年來一直是熱門的投資題材。香港,是中國對外的金融門面,一九九○年以來,香港從中國吸取養分,提供籌資管道,香港恆生指數從一九九○年約三千點,到二○○七年最高點三萬一五八六點,整整上漲了近十倍。


▲騰訊是港股最指標民企,市值曾接近一兆美元,如今已腰斬。達志

指數編製

香港精選成分股 定期汰換

經歷了○八年金融海嘯,恆生指數在一八年一月又創下三萬三一五四點收盤新高,隨著美中貿易戰、經濟戰、科技戰至今,近期恆生指數跌破一萬七千點大關,相對一八年的高點幾近腰斬,最近更被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超越。

不同於香港光鮮亮麗的金融業,台灣以出口製造業的強項,一步一腳印地耕耘中國題材,從電子資訊業,傳統的石化、水泥、紡織、造紙、製鞋等雨露均霑;再到內需的泡麵、飲料、零食,台商在中國經濟成長的過程,扮演重要的推手。

但是中國強大的磁吸效應,一度吸乾了台灣的人流、金流,台灣還被形容成「鬼島」,而中國對台經濟政策的精髓在於「不必攻台、只需窮台」——不費一分一毫即可收回台灣。然而,所謂物極必反,中國逐漸外強中乾,地產泡沫成形,又面臨產業轉型、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再加上一二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展現不同於前任的領導風格,最後在一八年取消任期限制,引爆美中貿易戰。

地緣政治的壓力,讓台灣產業迎來奇妙的機遇,台灣加權指數也在二三年十一月超過香港恆生指數,這絕對不僅是暌違二十五年的超越。難得的是,台灣加權指數有接近一千檔成分股,除非下市,否則大的小的、好的壞的公司都是指數成分股;香港恆生指數創立時有三十檔成分股,定期會把表現不好的公司剔除,例如已爆雷的恆大、碧桂園,甚至多年前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後改名富智康)都已被踢出指數,再加入新的大型公司,例如,十二月加入的理想汽車、藥明康德,總計目前恆生指數只有八十二檔成分股,涵蓋約六五%市值。

台股指數和恆生指數編製的結構不同,打個比方,台灣加權指數就像是一支平民大兵團,只要上市就是一分子,不會因為股價跌、賣相差就被踢出指數;香港恆生指數是一支精英軍,只有表現好、市值大才會被納入,一旦股價大跌,就會被踢出軍團。但是最近,台灣平民大兵的表現竟然超越了有中國強力支持的精英部隊,這些年來,台、港指數的結構內容到底發生什麼變化?未來又會如何演變呢?

外資看法

國企有政策干擾 優先出清

先來看恆生指數這些年來發生什麼。一五年初恆指在二萬三六○五點,最大的權值股是匯豐控股,占指數權重高達一三%,在超低利率的年代,匯控有來自英國的治理系統,遍布全球的網路,是港人心中穩妥的收息股、退休股,而且是全額流通。所以匯控市值一.四兆港元,比一.八兆港元的中國移動市值還低,但中國移動只有三○%股票流通在外,所以中國移動占恆指的權重只有七.五%。

再從產業及前景來看,同樣面對中國十四億人口商機,匯控的金融、中國移動的電信都是寡占行業,也都具有「收過路費」的性質,景氣循環的影響有限。

然而,恆生指數從一五年初的二萬三六○五點,到目前的一萬六八三○點,跌幅二八.七%,同期匯控市值減少一九.四%,但中國移動下跌三一%,表現明顯較指數差。

再看其他權值股的表現,與中國移動同為國企的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同期間各下跌三○%、三四.八%、三五.三%,跌幅都比指數還重,本益比也都不到五倍,除了反映中國地產泡沫可能帶來的壞帳,國企未來要承擔多少政策責任也不確定,且外資撤離的趨勢將進一步壓低國企股的估值。
恆指成分股表現最好的是騰訊,○四年在香港掛牌;一六年成為亞洲上市市值最高企業;一七年市值突破五千億美元;二一年一月股價達六八一港元,換算市值最高達九四九○億美元。隨著習近平出手整治互聯網行業,南非大股東也持續賣出,股價大幅修正至今剩三一九港元,較高峰時已腰斬,不過一五年至今仍上漲一八七.七%。

回溯恆指一五年至今的變化,十大權值股中,表現勝過恆指的只有四檔:騰訊、友邦保險、中海油、匯控,除了中海油,都是民營企業,比較重視效率。友邦保險從深受○八年金融風暴衝擊的AIG(美國國際集團)切割出來,一○年在香港上市,業務遍及亞洲;匯控有一半以上的獲利來自中國,最大股東是平安保險,這兩家金融業雖然在香港上市,但畢竟業務分散,相對國企銀行股所受的箝制較少,股價跌幅也相對輕。就外資的角度,中國的國企最受到政策影響,有些基金或退休金法令更是明定不能投資此類股票,所以在自由交易的香港,外資優先撤出國企,股價衝擊大。

台股魅力

台積電崛起 科技股具特色

再來看台股,一五年初台灣加權指數為九三○七點,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為一萬七四三八點,漲幅八七.四%。一五年時台股最大權值股就是台積電,市值占比一三.六%;如今市值十五兆元,市值占比二七.三%,是真正的大牛股。而且台積電證明大象是可以跳舞的,一五年至今市值成長三一○%,如果還原息值,投資報酬率達四四三%,在所有大型權值股中表現最好。一五年至今帶給投資人四四三%的報酬率,讓世界看到台灣科技業的實力,更帶動周邊供應商的需求,是台股超越港股最大推手。

台股指數推手除了台積電,科技股是最大族群,聯發科一五年至今報酬率二二四%、台達電一二四%,都具有獨特產業地位,也帶來超額報酬。然而,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鴻海,投資報酬率只有六一%,比大盤的表現還差,就是因為中國帶來的風險貼水。

投資觀點

港股備受壓抑 台股買電子

在一八年一月,恆生指數最高達三萬三一五四點,同時台股只有一萬一一四七點,兩者差距高達二萬二○○七點。隨著經濟戰升級,台商回流投資台灣,接著二○年新冠疫情、二二年的俄烏戰爭,都讓國際企業對中國拉高警戒,開始轉移供應鏈,基金、退休金等同步賣出中港。

無論是實體的供應鏈,以及外商撤出中國,或是金融面的賣股匯出,這都是結構性因素。香港《國安法》實施三年、《反間諜法》剛上路,都造成中國經商風險上升,將長期壓抑港股。另一方面,雖然國際很重視台海風險,但這正是台商全球化的契機,尤其科技產業搭上AI列車,美國又在先進半導體、AI產業圍堵中國,台灣電子股將是成長的重心。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12月 第700期

本文摘錄自‎

解析精英港股為何落後平民台股

《財訊》

2023/12月 第7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