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青出於藍」,許多偉大的 NBA 球員,之所以能夠對籃球這項運動在年紀更輕的時候就有更多熱沈和底蘊,往往出於父親的引導。就像 Kobe 從小就與父親喬(Joe Bryant)遠赴歐洲、陪老爸南征北討,每天單挑到黑夜才罷休。當老柯瑞(Dell Curry)在參加三分球大賽時,被託付到歐洲傳奇射手派卓維奇(Drazen Petrovic)母親懷中的柯瑞(Stephen Curry),也同樣就在不遠處看著爸爸的神射英姿

「我是我們家的第三個雷佛德(Rayford)。」全名 Rayford Trae Young 的楊恩(Trae Young)說。他指的前兩位雷佛德,也就是他的祖父老雷佛德,與父親雷佛德(Rayford Young)。而楊恩的籃球啟蒙,與他的父親,也同樣息息相關。
如同楊恩所擅長狙擊的大號三分, NBA 這個遠大的目標,其實早在兒時就已經在他們父子倆的計劃射程範圍。從仰望到與明星比肩,再到亞特蘭大以絕代風華出世,這一切都絕非偶然。
父與子
回到夢想的源頭,雷佛德也曾是與楊恩身材相仿、一名 5 呎 11 吋的控球後衛,在高中時期一場落後五分、僅剩 70 秒的季後賽,他在關鍵時刻連得七分,帶領球隊力挽狂瀾。在那場比賽的哨音響起後,意氣風發的他跳上桌子,對著觀眾們展開雙臂慶祝,似乎也在歡迎著日後各個遠比他的嬌小身軀還要巨大的許多挑戰。
在 2004 年與活塞奪冠並贏得總冠軍賽 MVP 的畢洛普斯(Chauncey Billups)就記得,當時還是大一新生、在場上一直盯著自己看的雷佛德。為了與他較勁,畢洛普斯在本應是自己喘一口氣的休息時間主動向教練請纓上陣,並帶領球隊以兩分之差拿下勝利。「這小子真是該死的會打球!」回憶起那天的比賽,畢洛普斯彷彿仍是意猶未盡。
雷佛德後來成為德州理工大學的主控,還在《Athlon Sports》的大學籃球雜誌中於 1998-99 球季被列為6 呎以下的 10 大矮將之一,可說在整個學生籃球生涯中見過了許多大風大浪,若無意外也將朝著職業選手的目標邁進。
不過就在雷佛德大二那年,命運還是開了一個小玩笑,發生了一件讓他吃驚不已、手足無措的事件。
那就是他的女友懷有了身孕,因此他要當爸爸了。
驚魂未定的雷佛德, 便找來球隊總教練迪奇(James Dickey) 求助。而迪奇不但沒有像雷佛德一樣慌了手腳、亦無給予任何嚴厲的斥責,只是老神在在地給了他一個建議。聽到這個建議,讓雷佛德如吞下一顆定心丸。「你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因為這件事而找上我的人。負起你該負的責任就對了。」迪奇教練斬釘截鐵這麼告訴他。 「與教練的一席話,讓我更快地長大成人,」雷佛德回憶,「有件事是我絕對不會做的,那就是推卸我的責任。」於是,楊恩就在幾個月後降臨在這個世界,雷佛德也與女友一邊照顧自己的兒子,一邊延續自己的籃球生涯。大四那年,他平均可以攻下 17.8 分 、 4.0籃板 、 4.2 助攻,儼然是陣中的王牌球員。
而在這個球季,雷佛德更在 2 月 13 日出戰陣中有著柯裡森(Nick Collison)、韓瑞克(Kirk Hinrich)的強校堪薩斯大學(Kansas)時攻下 NCAA 生涯最高的單場 41 分,其中有 35 分集中在下半場、 32 分集中在比賽的最後九分鐘,在他的爆發之下,德州理工拿下這場驚心動魄的勝利。然而,讓雷佛德惦記在心的,卻是觀眾席上的女友與兒子。「我當時的女友 、 現在的老婆,就在觀眾席上,雙手緊抱著楊恩。」雷佛德說,「他那個時候才六到八個月大而已,而他的生命從那時起就已經與籃球密不可分了。」
大學畢業後,雷佛德的職業生涯並沒有特別順遂,足跡遍及葡萄牙與許多歐洲國家。卸下球衣後,雷佛德在昔日教練迪奇與前奧克拉荷馬大學教練山普森(Kelvin Sampson)的牽線下,回到諾曼市當教練,之後則成為了藥品銷售員。
然而即使早已褪下球衣多年,雷佛德心中的一把籃球火依然沒有熄滅。「我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在一旁守望著兒子,看他會不會有超越我的一天。」
於是,雷佛德把全部的心力與人脈,都投入到了楊恩身上。而楊恩在 20 餘年後成為舉世聞名籃球選手的故事,也就此掀開序幕。

來到紐奧良黃蜂在奧克拉荷馬市暫居、還未改名為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球場(Chesapeake Energy Arena)的福特中心(Ford Center),曾經在德州理工打球,當時是魔術一員的貝提(Tony Battie),聽到背後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呼喚著自己。
貝提回頭一看,在觀眾席上看到了熟悉的老隊友雷佛德,而當時幼小的楊恩,則緊緊地跟在父親身邊。

在楊恩尚為年幼的時期,倘若父親不在家,他就會跟曾在社區學院打過球的祖父一起看 NBA 的比賽。直到雷佛德回到家,從老雷佛德手中接回自己的兒子時,便會和兒子一起打球。
父親對兒子的薰陶,開啟了他對籃球的熱愛。日後父親在籃球界的人脈,更拓寬了兒子在籃球世界的視野。 貝提便是最好的例子,他把球館通行證給了雷佛德和楊恩,讓他們可以自由進入球場內部。日後雷佛德更是如法炮製,想盡辦法與相關人員打通關係,讓楊恩能夠比其他人更近距離地接觸到球隊的運作、即早接觸到更多在NBA 中打球的球員。
雖然黃蜂日後回到了紐奧良,但幸運的是,原本坐落於西雅圖的超音速搬來了奧克拉荷馬市,成為現在大家知道的雷霆。自家離球場只有 30 分鐘車程的楊恩父子,便從此固定訂購球場 119 區 R 排的三、四號季票。每當比賽開始,就會早早來到球場報到的兩人,因此有了更多機會與球員互動。

為了避免錯失任何一個合影留念的機會,雷佛德的手裡總是拿著一台手機,最早的一張,是 12 歲的楊恩與杜蘭特在西區決賽時拍攝的。他們看過柯瑞賽前熱身,也看過詹姆斯(LeBron James)的來訪,此後的多位新生代球星,也都成為了楊恩的合照對象,並被保存在父親的手機之中。
有句話是「有為者亦若是」,在這些明星球員的耳濡目染下,日漸成長的楊恩,也踏上了成為 NBA 球星的路。而就好似已故洋基球星狄馬喬(Joe DiMaggio)在回應記者提問為何自己總是如此拚命時說出的名言「因為我知道在這幾千萬的觀眾中,一定有個小孩是第一次來看我比賽」,雷佛德也一直告誡他莫忘初衷。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