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轉型電動車 祭補助

減輕關稅衝擊 引領車廠改拚出口 經部將爭取數十億經費 綁定國產零組件才適用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台美關稅談判下,台灣恐被迫開放汽車市場。經濟部已研擬國產車轉型電動車輔導方案,要從內銷改拚出口,預計向政院爭取數十億元經費,補助轉型電動車整車設計及研發相關費用,且將綁定採用國內車用電子零組件才能適用。


外界預期,這項轉型政策對車用電子相關產業將是一大利多。

國產車現以生產燃油車、部分油電混合車為主,因應關稅衝擊,經濟部產發署已與國產車業者多次研商,擬定朝電動車轉型。因應國際情勢經濟韌性條例預算中已預留100億元,經濟部擬向政院爭取動用該預算,全案待經濟部長龔明鑫拍板。

簡言之,經濟部認為,全球電動車朝高度智慧化發展,台灣是ICT大國,已具備電動車供應鏈,且成本更有競爭力,將力推國內六大車廠由原本以組裝燃油車為主力,轉型為組裝電動車,且輔導方向必須綁定採用國內車用電子零組件。此舉將使國產六家車廠及汽車電子廠相互受惠。

2024年國產車銷售約23萬輛,約占新車市場一半。台美仍在談判中,惟各界預期美方將要求台灣調降汽車關稅,甚至不排除零關稅。

據了解,今年7月經濟部已與六大車廠討論,因台灣在車用電子是強項,鼓勵這些在台灣組裝的國際品牌車系,將在台生產主力產品,從油車或油電車改為電動車,除供應國內市場外,盼轉而外銷出口,降低美國對等關稅衝擊。業者回應會考慮,但要取得母公司同意。

此外經濟部透露,目前有200萬輛老車汰舊換新,考量減碳,希望透過貨物稅定額減徵,支持國產車,不僅汰換為燃油車,甚至汰換成國產電動車。

熟悉汽車產業人士表示,就像手機一樣,汽車不再只是運輸工具、油耗也不再只是購車考量,而是智慧化、系統介面、座艙舒適、娛樂等多功能,都將改變汽車價值,台灣ICT產業都已跨足到車用電子,供應鏈完整,藉由電動車來推進智慧化,比日本、歐洲更有條件。

去年台灣車用電子產值已達5,000億元。經濟部官員形容,「台灣無法自製(燃油車)引擎,但會做(電動車)馬達」,台灣車輛零組件產業結合ICT量能,已發展出具競爭力的智慧電車供應鏈… 閱讀完整內容
經濟日報 20250922

本文摘錄自‎

經濟日報 20250922

由 聯合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