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場景下手,晶片強權變AI強國
文●管婺媛攝影●程思迪 你的每一次AI圖像生成背後,都有台灣的身ChatGPT對話、每一張影。從醫院AI判讀X光片,到線上刷卡時的風控系統,背後少不了台灣製造的晶片與伺服器。
決定AI國力不在算力,而是用AI能力 剩五年能拚!占比98%中小企超危險 台積電代工全球九成以上先進GPU,廣達、鴻海、緯創組裝八成AI伺服器,日月光、欣興、南電供應關鍵封裝與載板⋯⋯,台灣是這場AI浪潮的隱形推手。 但在國際AI國力評比上,台灣卻落在美中星日韓,甚至印度之後。台灣有全球最快的晶片,排名卻落後。為什麼? 英國《觀察家報》全球AI指數計畫主持人Joe White給了關鍵答案:「台灣在硬體方面非常、非常強,台灣對於AI晶片生產絕對至關重要。但特別的弱點是實際實施的水平⋯⋯,」他觀察,台灣在全球最大的線上程式碼雲端託管平台GitHub上,從事AI專案的開發者數量,全球只排第三十一位。 他也觀察到,台灣在人才方面存在結構性問題,「較弱的領域是排名第二十八名的人才(編按:為該評比中AI人才指標,台灣落在二十八名)」。

▲台灣靠科技製造推動AI浪潮,打下AI產業基礎優勢。但拚AI國力,不只比算力、晶片,需要更多龍頭企業帶中小企業運用AI。圖為輝達黃仁勳宴請大咖一景。
問題不在晶片算力,是使用AI的能力。 「台灣現在就是搭舞台的人,」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形容台灣在產業中的地位:我們提供伺服器、晶片,搭好硬體舞台。 這是台灣的既有優勢。但他認為,真正能決定AI國力的,不是一國有多少GPU、有多少算力,而是「會用AI的能力」。 可是,一齣戲要能演下去,除了舞台,還要有人控燈、調音、寫腳本——這就是落地應用與治理的能力。 更殘酷的是,時間已經在倒數。陳良基說:「我之前就提醒過:二○三○年前,是台灣的黃金十年,必須好好利用。」換句話說,在AI應用領域,我們只剩下關鍵五年。 五年要做什麼? 不是再買幾排GPU,而是把「會不會用AI」變成全民的能力。陳良基認為,守住基礎建設、培養代工生態系,讓年輕世代把AI當基本功,缺一不可。 尤其,台灣有超過九八%的企業是中小企業。這群人,是台灣能否穩固的關鍵。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把焦點對準台灣最脆弱的一塊:中小企業。他警告:「未來在AI與自動化衝擊下,這三十萬家(中小企業)可能會進一步整併到二十萬家。」亦即,在AI衝擊下,將有十萬中小企業消失(編按:台灣中小企業統計上雖超過百萬家,但簡立峰認為實際活躍者僅三十萬家)。 他舉例,餐飲業導入中央廚房、機器炒菜、機器人送餐——連鎖品牌能把毛利拉上來,但小店更難撐下去。AI若不能向下扎根,中小企業將在大者恆大的浪潮裡被淘汰,產業會更M型化。 高盛研究也看到同樣的風險:中小企業普遍導入偏慢。更關鍵的是,AI普及後經濟會出現「短期替代、長期增效」的走勢——可能有六%至七%的工作被取代,但若導入AI得宜,未來十年內,也能把生產力往上推約一五%。 這是一場過渡期的陣痛。能不能熬過去?取決於誰先跨過那道門檻。 簡立峰更進一步解讀該份報告中的數據:「二百五十人以上、四人以下的公司,導入AI較快,但四人以上到二百五十人以下的公司,這類規模在台灣特別多,沒有政策或生態系支持,可能會死得很慘。」(見下圖)

他解釋,因為大企業有資源,導入能形成規模效應;小型新創人少反而靈活,能用新方法快速轉身。最危險的,就是不上不下的中間這群人。 但他不是全然悲觀。 他分析,台灣的產業量體仍以製造業為主,第一波受到生成式AI衝擊的,是以金融、法律等白領服務為主的經濟體。這意味著,台灣直接面臨的壓力,反而比美國或歐洲小一些。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問題不是「人太多」,而是「缺人」。中國因為勞動力過剩陷入「內捲」,美國則面臨大批裁員;台灣卻剛好相反,AI反而能補上勞動力缺口。 機會與危機總是並存,也形成分水嶺。「懂AI的留下來,不懂的慢慢退出,」簡立峰說。真正危險的,是資源最薄、轉身最慢的那一群。
新加坡把顧問送進企業,推動應用 台灣端新十大建設計畫但缺落地方案 同樣是小國,台灣最常被拿來對照的,是新加坡。他們在國際評比中排名前段,台灣則被硬體優勢掩蓋了落差。甚至,新加坡在商業應用上也名列前茅。 為什麼?「政府一聲令下,應用集中落地。」陳良基觀察。 新加坡的做法,是把手直接伸進企業場內——例如100E計畫,讓工程師進廠、進辦公室,和企業一起解題;即便過程困難、甚至失敗,也能從中歸納出企業的成熟度,再找到對應的解法。 台灣呢?政府端出AI新十大建設,從量子電腦、矽光子到機器人,投資千億,聲勢浩大。計畫喊得宏大:要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並打造全民智慧生活圈,讓二十萬家企業導入AI。 同時,人才培育也是重點。政府預估,要在二○四○年前,培養百萬AI人才,創造五十萬個高薪職缺。數字亮眼,但挑戰在於落地方式。到底會只是補助?還是能像新加坡一樣,把顧問送到廠、辦公室裡? 幸好,台灣不是從零開始。邁入第八年的「總統盃黑客松」,就是基礎,包括遠距醫療、口罩地圖等應用,都從這裡誕生。 前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說:「AI公共治理的關鍵是closing the loop(封閉循環):民間創意到政府承諾,再落實到公共建設或服務。沒有承諾,民間就不會持續試誤。」
重點不是蓋硬體,而是形成良性循環 專家揭台灣最有機會AI落地三場景 換句話說,重點不是蓋多少硬體,而是能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政府說到做到,做完還要回頭驗證,把有效的做大、做快。沒有這個循環,再多硬體,也只是曇花一現。 不只是人才要動起來,場景也要落地。 新加坡國立大學傑出講座教授陳祖翰建議,台灣應該喊出「AI for Manufacturing(AI智慧製造)」。他說:「manufacturing跟AI怎麼做有效的結合,我覺得是台灣的機會。」在他看來,製造、終端裝置、伺服器,是台灣最有機會快速落地的三個場景。 這與陳良基「AI代工」的概念相近。陳良基解釋,台灣供應鏈長期擅長客製化,能快速拆解、整合,再量產。這種能力,不只是製造晶片和伺服器,也能轉移到AI應用上。 在他看來,台灣應該用供應鏈的整合力,幫全球企業把AI做成可量產、可導入的產品,這才是最大優勢。換句話說,當美國或歐洲研發出新的AI模型,台灣有機會成為把它「落地」成實際解決方案的最佳合作夥伴。

▲總統盃黑客松成為政府民間以科技、大數據等工具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的重要平台,未來AI創新也可以在此發生。
接下來,台灣要怎麼走出自己的AI國力? 政府不能再只撒補助,要把人送到產業現場,可仿照新加坡,成立有制度化的AI顧問團,懂技術的人走進工廠和辦公室,陪企業把流程拆開、把模型上線。數發部則要把規範寫清楚:資安、資料治理、AI使用準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讓企業有清楚的遊戲規則可遵循。 企業也要改變。龍頭若只顧自己,AI國力就會淪為少數巨星的光環。大企業必須把經驗模組化,往供應鏈擴散。在製造流程、智慧裝置、伺服器效率這三個場景,先落地,先做深。中型企業更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因為,AI已經是生死線。 個人呢?對工程師和新創來說,價值不在追逐最大模型,而在解決真實題目:農業、醫療、製造。對一般上班族來說,AI必然取代掉重複性任務,新的價值會落在懂得駕馭AI的人身上。 台灣的黃金五年,要成為誰的五年?只屬於少數大型企業,還是屬於每個願意上台的人? 若AI無法普惠,舞台再亮,也只有少數人能發光。把使用變成能力,把能力變成競爭力,台灣才能在AI時代,不只是晶片強國,而是真正的AI強國。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AI恐讓台灣10萬中小企消失
商業周刊
2025/9月 第197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