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市新生2:吞吐台灣三分之一貨櫃,不再借用外國港
長榮海運新母港落腳高雄第七貨櫃中心,是全台最智慧化貨櫃碼頭。起重機能遙控,操作員工作升級;碼頭外移,貨櫃疊再高都能停泊,也釋放出舊港區空間。 文/劉光瑩 攝影/謝佩穎 走進面積相當於六座大安森林公園的高雄第七貨櫃中心,好像來到巨人國。 十六座十三層樓高的橋式起重機一字排開,相當四座足球場長的綠色巨人長隆輪在港邊卸貨。這是長榮旗下第二大的船,裝載量兩萬TEU(二十呎標準貨櫃),而這座碼頭可同時停泊四艘目前全球最大的二.四萬TEU船,也是全台唯一。 才啟用一年的碼頭,是長榮海運的新母港,不僅有最高的橋式起重機,吞吐全台三分之一進出口貨量,更是台灣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貨櫃碼頭。 高自動化,操作員不再包尿布 而且,它還在持續長大中。長榮海運對外投資部主管郭豐儀,一路看著第七貨櫃碼頭從無到有,眼神中充滿驕傲。 大船入大港,彰顯變遷中的高雄,港不但沒有被犧牲,還更具智慧與規模,成為超大轉運站。過去在高雄,貨櫃船只能停在市中心舊港口,水深不到十米,無法停泊大型船;但遷移後的第七貨櫃中心,水深可達十八米。 今年夏天,七櫃第二期即將落成。二十多架嶄新、漆上長榮招牌鮮綠色的橋式起重機,已在碼頭邊就定位,記者造訪這天,工程師正在忙著調校設備。 另外,過去門式起重機操作人員,不論暴雨烈日,都得在數十米高的起重機待上四個小時才能休息。許多操作員為了不要上上下下跑廁所,索性整天包尿布以備不時之需,還得忍受高空作業的暈眩不適。 如今,有了遠端遙控門式機,勞動條件大幅改善。在控制中心,數十位員工聚精會神操作搖桿,將起重機鉤子固定在貨櫃的四角,緩緩移動到堆置區。他們面前的四個大螢幕,呈現從六個角度拍攝的貨櫃,名符其實「眼觀四面」,而中心內有冷氣吹,更不需包尿布。 長榮將空出的第五與第六碼頭,交由港務公司轉租給其他航商;此外,萬海航運與韓國最大航商韓新遠洋(HMM)都剛續約租用高雄港貨櫃碼頭二十年,還投資上百億更新設施。
▲高雄市中心舊港,逐漸被外圍大港取代。長榮海運嶄新的第七貨櫃中心,設備無人化、遠端遙控,大型貨輪都能輕鬆卸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