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種語言:大半個世界

數算世界上的語言,就跟數有幾個顏色一樣難。標準化的語言很多,例如英語、法語、俄語和泰語;清點這些語言很簡單,就像數一數蒙德里安(Mondrian)的畫裡有幾個顏色。註1但大多數的語言並未標準化。在很多地方,只有一大堆地方上的語言變體,決定哪兒是一種語言的終點和下一個語言的起點,難如登天,就像要辨別清楚透納(Turner)畫作中的每一個顏色。註2因此,沒有明確的總數。話雖這麼說,一般估計現今世界上有六千種口說語言和手語──平均每一百二十五萬人就有一種語言。非常驚人的多樣性──人類的世界就是巴別!
真的嗎?再看一項數據:只要能精通四種語言──英語、普通話、西班牙語和印地─烏爾都──就可以輕鬆悠遊幾乎整個世界,不需要有人幫忙口譯。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大多數人都懂印地─烏爾都和普通話,西班牙語在美洲大部分地區都能幫到你,英語可說是最接近全球語言貨幣的一種語言。你可能會想,巴別,也不過如此。

本書主題是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會導致幾百種、甚至幾千種使用人數不多的語言逐漸式微。這是一場悲劇,因為在每一洲都有滅絕的小語言,毀滅了用字詞、故事和名字記述的寶貴知識──雷伊說的,「個人生活其中的世界裡微妙的結構」。同時,占優勢的語言本身所象徵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多樣化超乎一般的認識。這種對比讓《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苦甜參半:本書描繪的二十種語言有多麼有趣,就有多麼危險。

總和起來,以這些語言為母語的人不會少於全世界的一半人口。再算入以它們為第二語言的人,數字還會更高。同樣地,這些數字並非大家都同意,但我們可以說地球上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可以用這二十種中的一種語言溝通。再來一個比較精確的數字,只是不太切題: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類所在國家的中央政府會固定使用這二十種語言中的一種或好幾種。

這些主要語言為什麼會興盛,享有目前的地位?有很多種說法,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共通語──說不同母語的人用這些語言來彌補隔閡。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中的兩個共通語──斯瓦希里語和馬來語──一開始是貿易語言,因而興旺。後來,好幾個國家的政府把它們用於行政,但即使到了今日,跟母語使用者比起來,把它們當第二語言的人比較多──實用的溝通橋樑。但帝國主義向來是創造和傳達共通語的主角,波斯語、葡萄牙語和英語都用這個方式跳出了發源地。其他的亞洲語言也經歷過類似的插曲:回教傳開了阿拉伯語;不斷興替的中國王朝傳播了普通話;鄂圖曼帝國散播了土耳其語;越南的君王和軍隊推廣了越南語。其他歐洲語言跟葡萄牙語和英語一樣,由殖民帝國一點一滴帶過去。西班牙語和法語飄洋過海;俄語橫越大陸。歷史恆久不變──印度南部的人可能有這種感受,他們激烈抵抗印地語發展成全印度使用的語言。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提了十三種語言。剩下七個包括德語、日語、爪哇語、韓語,以及南亞的三種語言:孟加拉語、旁遮普語和泰米爾語。把這些語言算成共通語或許有些勉強。它們有個交集:正好都在人口稠密的區域。
本書「進榜」的二十語可說用不同的方式登上寶座,但要描述它們的多樣性,這只是起點。可想而知,所有的語言提供的字詞、使用的文法,以及用以傳達的聲音都不一樣。它們的書寫系統看起來變化多端,非常迷人,而功能也有深刻的差異。人類對自己的語言都有不同的集體情感:敬重、驕傲、保護,也有可能是漠然。另一方面,尤其是第二語言的使用者,容易感覺到屈從,甚至反感。語言有不同的用途:最普遍的是被政府和商界採用;有些語言享有悠長而豐富的文學傳統,有些則不然;有些移民會保存語言、流傳數代,有些則很快放棄了。所有的語言就本身而言便已很多樣化,但型態有所差異:通常會是區域性的變體;有時候,口說是一種,書寫又是另外一種;有些的正式對話用一種,不正式閒聊用另外一種;或許跟社交階級的上層、下層或同儕有不同的變體等等。換句話說,除了是獨特的溝通系統,每一種進榜的語言也都有自己的語言史和語言文化,本身即自成一個世界。

在接下來的二十個章節裡(加上額外的半章),我會分別窺探這些世界,從最小的開始,逐漸移往最大的、地球上的「語言強國」。儘管每一章的重點都是一種語言,但也會有一個主題,討論這種語言的特色。比方說,俄語與英語「有關聯」,到底是什麼意思?印度和中國的文字不使用字母,跟西方的二十六個字母有同樣的作用嗎?如果比利時跟加拿大一直有語言上的爭議,像印尼這樣的多語言國家怎麼維持和平?葡萄牙語不大,怎麼靠著殖民發展成世界上的主要語言──荷蘭語為什麼做不到?日本女性講話的方法為什麼跟男性不一樣?而這本書又怎麼會讓作者多了兩名越南的姪女?

關於《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一些(不切實際的)實例:

在每一章的開頭,我都加上這個語言的簡介:不同的名稱、語言系譜、使用者的人數、文法的基本概念、書寫系統,以及外來語的資訊(主要的外來語來源為何;英語又將該語言中哪些詞引入)。數字當然可議,因為語言的統計數字非常不精確;我查過不少資料,忽略不合情理的數目,算出剩餘的平均數,把結果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好記數字。

要呈現我不熟悉的外語發音很難,而且一定會用到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但對一般人來說可能看不懂。我用兩個方法處理這個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用英文的拼字習慣來模擬外語的發音(例如用bee〔蜜蜂〕裡的/ee/),或「歐陸式」拼法(同一個發音會呈現成/i/,如果母音長度也有關係的話,則寫成/ī/)。在極少數情況下,上面的方法行不通的時候,我會加入我的網站連結(languagewriter.com),在選單項目「BABEL」下有一頁放了音檔,可供讀者參考。

引述字詞、詞組或句子時,我則用下面的規則維持排印的一致性:

Babel 斜體:提及非英語,但採羅馬字母拼音系統之其他外語時,以斜體表示。

/baybl/ 斜線:近似的語音。

「巴別」 某外語的中譯,加上引號。

(巴別) 中文翻譯放在全形括號裡的時候,不另加引號。

本書二十語正好有一半不用羅馬字母。俄語和漢語(國語)等語言的詞彙用音譯或意譯。有好幾種語言流通的音譯和意譯系統不只一個,所以你若覺得本書裡的韓語、日語或阿拉伯語看起來不太像你學過的,或許是因為我們採用了不同的系統。

我已經竭盡所能,校對過書裡引述的外語詞,但仍有可能出錯,尤其是非歐洲的語言。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我的網站(languagewriter.com)的聯絡頁面提出指正;在後續的版本和翻譯版中會加以修正。至於現在,錯就錯吧,因為錯誤能讓人領會到:我們仍身在巴別的世界。

賈斯頓.多倫,寫於二〇一八年

註1: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作品影響了後期的印象派,擅長表現出光線變化,所以用色之間並無明顯的分界。
註2:風格派畫家,主張繪畫由線條和顏色構成,畫出水平和垂直線條後,多半只塗上紅色、藍色和黃色。


閱讀完整內容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

本文摘錄自‎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

賈斯頓•多倫

由 臉譜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