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中,父親第一次聽見女兒成長過程中的心事;女兒則發現父親因投入工作,而對家人感到虧欠。這些未曾說出口的故事,為這場跨世代的交流增添了色彩。
適逢該有聲書正式上架到「月讀包」服務,Hami書城特地邀請兩人一同現身,回顧錄製當時的趣事,並展現不同世代該如何了解、同理,進而探索生命的過程。
家庭的傳承:謙卑、信仰與愛
「與爸爸一起整理、回顧生命,是一件很棒的事。」陳怡如說,親耳聽到祖父與父親的生命經歷,愈發體會家族留給她極為重要的禮物:謙卑與信仰。祖父無論尊卑對人都和善以對,父親則教她看見每個人的獨特,讓她懂得以欣賞的眼光接納差異。並使她接觸信仰,成為日後在人生低谷時的可靠支柱。

陳建仁則回憶,父親教導他「愛是公平的」。慈愛的母親以眼淚代替責罵,示範了愛與包容比嚴厲的管教更有力量。這樣溫文和睦的態度,陪伴著陳建仁走過漫長的學術研究,以及日後公共事務的挑戰。
挫折與失敗:烏雲背後的金邊
即便締下諸多成就,陳建仁自陳曾碰過許多挫折。他大學聯考失常、公費留考三度落榜,還曾被評鑑委員評價「要成為國際一流的學者,還有很長的路走。」但他延續父親的教導,學習「忍耐」使他每每在風暴中保有平靜的心。他微笑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每朵烏雲都有金邊。」最艱難的時勢,總會隱藏希望。
陳怡如則與父親不同,她並不會強迫自己在痛苦中看見美好,但會透過祈禱尋問天主「希望我從中學到什麼」這份信念,讓她在孤單中得以感受到愛與陪伴。兩代人對挫折的體會殊異,卻同樣深刻。
投身公共服務:一根蠟燭,點亮 2300 萬人
父女兩人的傳承,除了愛、信仰,還有的是對人的奉獻精神。陳怡如由於年少時期遭人排擠,使她更能同理孤單者的心思。她思索「天主給她的使命,是為破碎的心靈包紮。」也因此,她走上臨終關懷的行列,陪伴病患與家屬迎向生命終幕。
有別於女兒為病患補縫心靈,原本在學術領域的陳建仁,一度投身政治,期望從決策層服務民眾。在SARS、COVID-19 期間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回憶,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台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你發現自己是一根小蠟燭點亮時,能帶動一圈又一圈,最後照亮2300萬人。」當時的回憶,令他感受台灣充滿了慈悲、善良的人。

從文字到聲音:父女的再一次對談
詢問原本《左腦爸爸、右腦女兒》成書,為何還會想再製作成有聲書?心思細膩的怡如說,考量到許多上了年紀,或是身體狀況不佳的病友,可能不方便閱讀,那麼「聲音」就是很好的傳遞方式。透過耳朵重塑對談時的場景與悸動。而她在重新錄製的過程中,好像又回到了與父親長談的時候,每每被內容所打動。「不同媒介傳遞的意義不一樣。有聲書更能直接帶出情感,這是文字無法完全取代的。」陳建仁補充道。希望透過這樣嶄新的形式,讓這書所蘊藏的心意,被更多讀者所聽見。
一句呼籲:回家跟家人多說話吧!
採訪最後,父女倆共同喊出口號:「回家跟家人多說說話吧!」這不只是對家庭的呼籲,也是《左腦爸爸,右腦女兒》想傳遞給社會的訊息。在不確定的時代裡,儘管面臨挫折、變動與考驗,但有愛的真誠交流,終使我們找到力量,持續前行。
《左腦爸爸、右腦女兒:關於家庭、工作、金錢、生死、信仰與愛的人生對話》
出版:天下生活出版
Hami書城月讀包「聽書」現已上架:https://hamibook.tw/l7Jt6
一份父女共同的生命禮物,邀請您重拾與家人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