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常見視力危機 定期追蹤不輕忽
早產兒出生時,視網膜尚未發育完全,加上出生後複雜的臨床病程和接受氧氣治療,因此,容易有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問題。尤其出生體重愈輕,產生嚴重的視網膜病變機會愈大。所以,應定期進行追蹤檢查眼睛,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矯治。 文/蘊晨 採訪諮詢/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
「第一次在保溫箱裡看到小星,體重才1,200公克,眼睛緊緊閉著。那時候,除了要度過插滿各種管路的呼吸器挑戰,最擔心的就是他的眼睛。」現年38歲的雅惠回憶起3年前,由於妊娠高血壓讓小星提早在妊娠29週就來報到,幸好在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和積極治療下,如今已是個視力正常、活潑可愛的孩子。 早產兒的視力問題一直是父母最關心的健康議題之一。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事實上,早產兒發生視力問題的機率,大約為足月兒的2~3倍,其中又以極低體重的早產兒發生風險最高。 早產寶寶早報到.卻反而「看」不到 人類的視覺系統發育是精密且層層推進的過程,在胚胎發育的初期,胎兒的眼睛會以視泡的形式萌芽;等到懷孕第7週視網膜開始分層,此時,已可見到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和神經視網膜層的基本結構;接著在懷孕第22週,視網膜血管從視神經盤向四周延伸生長,為未來的視覺功能奠定重要基礎。 視網膜血管的生長過程,約持續到懷孕第3 2 週左右才會漸趨完整,而這個階段的血管網絡,已足以支持視網膜的基本營養需求,但視網膜完全成熟必須等到妊娠40週才算大功告成。 因此,當孕婦出現早產,胎兒眼部發育就會被迫在體外環境中繼續,盧英仁醫師指出,早產兒的視力發展特別受到關注,不僅是因為視網膜發育未完善,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長期照護,再加上必要性的醫療處置,如:氧氣治療、照光治療等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視網膜血管的生長,進而干擾視力發展。 早產兒的視力隱憂 在眾多早產兒的視力疾病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最需關注的特殊眼部疾病。盧英仁醫師指出,在胎兒正常發育的過程中,視網膜的血管會從視神經盤向外有序生長, 等到懷孕3 2 週左右會逐漸覆蓋整個視網膜;不過,早產兒的情況卻大不相同,當他們的血管生長到視網膜周邊區域時,會因各種因素失去原有的生長軌跡,形成病態的新生血管。這些異常血管不但無法供應視網膜所需營養,還會引發視網膜水腫和出血,甚至可能會出現嚴重牽拉視網膜導致剝離,造成永久性的視力損害。
盧英仁醫師表示,體重愈輕的早產兒,發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風險愈高,出生體重低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發生率高達40~70%;體重在1,000~1,500公克之間的早產兒,發生率雖降至15~3 0 %,但仍不容忽視其危害程度;體重在1,500~2,000公克之間的寶寶,仍有3~5%的發生率。由此可見,週數愈小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較高,病情往往也更加嚴重,需密切追蹤與及時治療。 另一個視力問題則是「斜視」,主因是當控制眼球運動的六對外眼肌及支配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時,會讓兩眼無法協調一致注視目標,使大腦收到不同的影像訊號造成視覺混亂,長期下來就可能導致弱視。 盧英仁醫師補充說明, 包括角膜的弧度、前房(角膜與虹膜之間的空間)的深度、水晶體的形狀、透明度,以及眼軸的長度等,都需要在子宮內緩慢而精確地發育;然而,早產使得發育過程被迫中斷,早產兒也較容易出現屈光不正等病症,包括近視、遠視與散光等,成因皆與眼球構造發育不全有關。
Tips 提醒 早產兒眼科檢查時程 寶寶提早來到世界,眼睛的檢查與追蹤必須特別謹慎。臨床上,建議早產兒在出生後4~6週得進行首次檢查,當發現視網膜發育尚未完全時,則每1~2週定期追蹤一次;等待視網膜發育完全後,則可改為每3~6個月追蹤一次。 待進入幼兒園前,務必要做一次完整的視力檢查,後續則每年定期追蹤,以確保視力發展正常。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別留意嬰兒是否出現眼球斜視、異常轉動、對光照反應異常或畏光、頻繁眨眼或揉眼睛、看東西時需要歪頭等異常情況;若發現3個月大以上的嬰兒無法追視物體移動,或是4個月大以上的嬰兒仍對人臉無反應,都需要儘快就醫檢查。
早發現治療是關鍵.完整掌握檢查時程 在早產兒視力照護上,及早發現問題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根據醫學會制定的檢查指引,極早期早產兒(出生週數未滿28週),得在出生後第4週開始檢查;而早產兒(週數在28~32週之間),則於第4~5週進行首次檢查。若同時有其他危險因子,如:長期使用氧氣治療或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更得將檢查時程提前。 盧英仁醫師指出,在檢查過程中,會使用間接式眼底鏡,詳細檢查視網膜各區域的發育狀況,包含血管分布、新生血管形成,以及是否出現水腫或出血等異常現象,並依據病變位置和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
當發現視網膜出現病變時,第一、二期的輕度病變約有8成會自行改善,但仍需每1~2週密切追蹤;屬於第三期或出現嚴重徵兆時,就必須及時處置,目前普遍採用的是雷射光凝固治療,必要時,可考慮施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藥物。 至於斜視的治療,會先從配戴適當度數的眼鏡開始,輔以遮眼訓練,以預防弱視;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則考慮進行眼外肌手術;而屈光不正則得定期進行循環驗光,每3~6個月評估一次視力變化,避免影響視覺發展。 柔和的居家照護.評估每階段發展 早產兒的視網膜特別敏感,所以居家環境的光線調控很重要。盧英仁醫師強調,建議使用間接光源, 並維持白天室內照明在300~500勒克斯的舒適亮度,阻絕忽明忽暗的光線刺激。 進行親子互動時,最理想的互動距離是20~30公分,搭配緩慢的語調和適度的表情變化,以訓練吸引寶寶目光促進視覺發展。 盧英仁醫師提醒,視覺發展有其重要里程碑,3個月大能追視移動物體、4個月大會對人臉有反應、等到6個月大能抓取感興趣物品。若發現嬰兒有眼球異常轉動、光線反應異常或歪頭看物等情況,必須立即就醫評估。
Tips 提醒 新手爸媽的居家照護指引 早產兒的視網膜特別敏感,在居家照護上要特別注意光線的控制。一般建議剛回家的早產兒,最初幾週可使用間接光源,讓其慢慢適應環境變化。父母互動時,要把握「黃金距離」原則:維持在20~30公分的最佳互動範圍,不僅能確保早產兒看得清楚,也能建立良好的情感連結。 視覺刺激則得循序漸進,剛開始,可選用黑白對比的簡單圖形,待早產兒適應後,再逐步加入色彩和複雜的圖案,每次互動時間建議控制在10~15分鐘內。爸媽同時要細心觀察他們的反應,若出現躁動不安或轉頭迴避的情形,就可能表示刺激太強,需適時調整;玩具的擺放上,不僅要考量早產兒的視線高度,也要注意玩具本身的安全性和清潔度,以免影響視力健康。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