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hamibook.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快讀_張老師月刊第566期_預知之夢?論《我所看見的未來》漫畫書中的海嘯與漣漪_001.jpg)
即使是平時認為自己不常記得夢境的人,人生中偶而也會夢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意義非凡的夢。夢,其實蘊涵著許多不為人知、甚至不為自己洞察的生命故事與生命潛能。有些生命故事,透過夢境隱約地彰顯內心深處的聲音,等待我們發覺與探索;而未知的心靈潛能,透過夢境承載而推進宇宙浩瀚的邊際,靜候我們實現、超越。相信這些巧妙細膩的感悟,有不少是停留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層次,然而只可惜生命短暫,我們往往因為夢醒後的匆忙行程,而將夢帶來的靈感與體悟置之度外。 今年秋天,很榮幸收到《張老師文化》月刊企畫編輯的邀約,撰寫此一專欄。這是我投入夢境研究生涯後的第21 個年頭,有緣更有幸獲此機會,我毅然決然地接下此一任務。我期待未來一年中,能與讀者分享與探討「夢的意義」、「夢的功能」與「夢研究的方法論議題」等主軸面向,也會另延伸至其他與夢相關之研究主題、跨領域研究與應用的開創等。 《我所看見的未來》這本預知夢的預言漫畫,點明2025 年7 月5 日將有嚴重震災與海嘯發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之外,卻也心生畏懼。於是,我覺得須義不容辭地承擔,來談談這個可能較富爭議的「預知之夢」主題。身在學術界,瞭解求知為學本該秉持循序漸進原則,怎會劈頭就要來討論這個夢境經驗的棘手問題呢?在此我只能誠懇老實地回覆道:由於實務上,這種主題是愈快浮上檯面,愈快被論述探討愈好。是故考量到時機關鍵,我將此一特別的「預知之夢」主題安置在前,希望能藉此激發更多共鳴。 關於預示大地震之《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的預言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是一本描繪她自己夢境的漫畫。這本預言漫畫曾獲Amazon 暢銷書排行榜之冠,深受矚目。此書在1999 年初版之際,封面上確切繪圖已顯示「大災害2011 年3 月」。於是原本僅為平凡的漫畫著作,在日本歷經311 大地震後,轉變成一本世上重要的預言書籍。竜樹諒表示,長期以來若覺得夢到非常特別的夢境,便會將之記錄在夢誌裡,並追蹤後續事件與夢境的關聯。除了日本311 大地震的事件彷彿離奇應驗,竜樹諒在這一本漫畫書中所記錄的其他重要夢境,也被認為是將近八、九成應驗,若是未應驗則似是時候未到。 竜樹諒在2021 年7 月5 日夢到一場災難性的海嘯。夢中的她從空中鳥瞰俯視,發現介於日本和菲律賓中間這塊區域,似乎因嚴重海底火山噴發而引發巨大海嘯,附近陸地也受嚴重推擠而抬升。她的書中詳細記載了整個大災難情景,包括震央位置、大災難牽涉範圍以及細節(如:比日本311 大地震時的海嘯約高出三倍左右的巨大海嘯、陸地因推擠而相連、兩條龍般的形象自海上撲來、災難時間在2025 年7 月5 日)。 預知之夢? 由於竜樹諒以往描繪的那些預知之夢具有相當高命中率,在此書流傳之後,便引發大眾擔憂她在近期所描繪的這個鉅細靡遺的夢境內容,是否也可能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大地震?在此,讓我們先回顧以往有關於預知之夢的一些研究論述。 基本上,夢中心電感應、預知之夢,皆被視為是超自然現象,也是超心理學的重要研究主題。有研究顯示,轉變的意識狀態與心靈(psi)(包括預知)功能現象是有關的(Tart, 1978),並且,「夢境」應作為理解預知現象的重點研究方向(Ullman, Krippner, & Vaughan, 1973)。Ryback 和 Sweitzer(1988)認為所謂的「預知之夢」應具備以下三條件:(一)夢境經驗中所包含的詳細內容,可以明確地與後來的生活事件細節相應;(二)預知的事件在一般清醒狀態下的發生率相對低;(三)預知證據是事發前已經存在的(如:提前向他人報告預知之夢、或以某種方式記錄下來)。可見若要判定一個夢境足以稱為預知之夢,或者若要進行預知之夢的深入研究,較一般的夢境研究來說將是相對困難許多的。 簡單而言,我們也可以看看夢中事件的性質,是否可由當事人在醒後生活所操控來評斷。若顯然是一件超乎個人操控範圍的事件,卻鉅細靡遺地重演夢境,那麼,我們會更傾向認為那是一個預知之夢。依稀記得我還在加拿大念博士班時,有一年返臺與同學吃飯敘舊,我的同學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她考國內研究所的考試(我忘了她是指入學考或資格考)之前,她曾夢到自己在考試。沒想到考試當天發現,真正的考題竟然與夢中的考題幾乎八成都一模一樣,她自己也嚇了一大跳!這顯然是個預知之夢,並且是羨煞人心的預知之夢啊! Valášek等學者(2014)曾針對人們對於預知之夢的信念與經驗,所牽涉之潛在心理因素進行探索,發現除了跨閾性(transliminality)與對於預知夢的信念和經驗之間有所關聯之外,其餘的假設(如:內隱學習、無論是內隱或外顯性的偵測細微變化線索的能力,這些因素與預知夢的信念和經驗之關聯)則皆未受到支持。Valášek等學者研究中所謂的「跨閾性」,相當類似於Hartmann 所提的「薄邊界」(thin boundary)概念(Hartmann, 1991; Hartmann et al.,2001),可視為在不同意識狀態間的流動性,或者轉換的開闊性與自由度。
有趣的是, 我們看到Palmer(2017) 的研究中提到,夢境回憶的頻率與生動程度,是靈異或心靈相關經驗的重要預測因素。Schredl(2009)之研究指出,經歷預知之夢與夢境回憶頻率相關,此外,他的研究也有提到預知之夢與一些人格特質,如:融入(absorption)、薄邊界(thin boundary)是有關聯的。其中,尤其是「融入」。所謂的「融入」是指什麼呢?我覺得可以將「融入」理解為心神上深深地被某事物吸引或沉浸其中,陷入出神、忘我的狀態。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經驗狀態,也是一種類似於深度沉浸於個人內在經驗(如:夢境、想像或幻想)的狀態。近年來,在夢的研究領域,尤其有關於特殊意識轉變狀態的研究,已相當注重「融入」這種特質或狀態的相關議題,有時也會與五大人格中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s)一起進行相關研究。 由此可知,我們或可大膽推論,夢境回憶率與夢境生動程度、薄邊界/跨閾性,或甚至與這些變數可能有較高關聯性的因素,例如融入、經驗開放性,可能與預知之夢經驗較有密切的關聯。大膽推論後,就有待未來的研究來小心求證了。
![](https://blog.hamibook.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快讀_張老師月刊第566期_預知之夢?論《我所看見的未來》漫畫書中的海嘯與漣漪_002.jpg)
預知之夢泛起的漣漪 近年臺灣出現規模大的地震且漸趨頻繁,尤其在經歷2024 年的403 花蓮大地震之後,憂心大地震再次來臨的人們,除了常關注地質學、地球科學等學科在地震方面研究的新發現之外,內心也深受不少民間傳承的地震預測方法,包括這本著名的預知之夢書籍所影響。 我認為由於竜樹諒擁有細膩心思與視覺心像的過人天賦,長期在她的夢境與意識經驗投入關注,保有關懷社會的慈悲心,更加上過往已有多次預知之夢應驗的準確度,她的夢境經驗報告不容小覷。有關她這個2025 年海嘯夢境的內容,與我們所聽聞過的一些預知之夢的相關案例報導很有類似之處,也就是這些夢彷彿多是牽涉到鉅細靡遺的形象與場景特徵,以及災難性質。此外,她在這個海嘯夢中所感知到的日期(2025 年7月),與科學家們所推估的太陽風暴與磁暴的極大期、以及磁暴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研究發現等資訊,剛好對應。但是我們仍不清楚,是否有可能起因於作夢者長期關注地震相關報導(如:地震周期、海嘯災情趨勢,甚至是太陽風暴、磁暴等的資訊),因此對於天災風險較高的期間(或可能的災難日期)的思緒關注,進而影響了夢境的呈現。無論如何,若站在慎重防災的立場,一位曾有精準預知之夢的經驗人士,苦心孤詣地根據她細膩的直覺與感知,對未來再次提出這般(很可能為)預知之夢的經驗報告分享,一般民眾、甚至是政府與相關災防單位,其實都可以將之融合於其它具有潛力的地震前兆指標,進行綜合考量並研擬防災對策。所預言的可能災難日期或許僅供參照,也有可能提前或延後到來,我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李沐齊 名明霓,字沐齊,中年後以字行。國際學術交流英文名為 Ming-Ni Lee。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夢與意識、社會與文化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媒體心理學、生態與環境心理學、藝文與美學心理學等。近期持續致力於夢與意識、神秘現象的研究,並發展地震意識前兆之探究,期盼能協助臺灣社會避免嚴重震災。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