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狂人老闆」 帶嘉義市走出桌球沙漠
過去在桌球圈沒沒無聞的嘉義市,近兩年橫空出世,辦出全台規模最大業餘比賽,背後推手是被稱為「狂人」的柯建利。身為建商二代,被迫放下選手夢的他,究竟做了什麼?
文—蔡立勳 攝影—謝佩穎
「啪搭!啪搭啪搭!啪搭!」無數小白球在球拍與球桌間來回碰撞,一張張稚嫩臉龐下的運動衫,早已因汗水浸濕成深色。他們不斷揮動手臂,專注回擊眼前的來球。
陪這群桌球小將練習的,有二○一七年世大運台灣國家隊總教頭賴冠珅、日本國家代表隊教練秋澤美希,與前國手洪子翔等。
嘉義市南興國中道生館地下室,過去堆滿雜物、課桌椅的三百坪空間,短短半年內改頭換面,化身這座城市的桌球訓練基地之一。
「進來打造的工班,連一塊錢都沒經過學校(給付),球桌是奧運等級,十五張就一百多萬,都是他一手包辦,」校長柯博議口中的「他」,是被稱為「狂人」的金石建設董事長柯建利。
南興國中招收、培訓桌球選手一年半,去年已有戴博鈞入選十五歲組青少年桌球國手,有機會受國家隊徵召;四月中,南興也將在全中運挑戰桌球男單、男雙、男女混雙八強。
柯博議去年接待近二十組來自各縣市的家長,參觀訓練場地與宿舍,這是過去被視為「桌球沙漠」的嘉義市從未有過的光景。
柯建利是最大推手。金石是嘉義市老字號建商,柯建利接班七年,不斷改進售後服務,如每三年替客戶清洗房屋外牆,前年以二十億元創下營收新高。
閱讀完整內容
熱愛運動,卻無法圓選手夢
今年三十六歲的柯建利眼光精準,當桌球國手林昀儒世界排名仍在二十多名,尚未因東京奧運聞名全國,就看中他冷靜且不怯場的心理素質而出資贊助;他也贊助了另一位奧運國手陳建安。
柯建利從小就想當運動員,之所以對桌球情有獨鍾,是國一那年。當時校園有張石製的球桌,柯建利第一次握到桌球拍就打出興趣,「那時身高一四三公分,打桌球好像比較適合我,就開始找教練學球。」
他曾代表嘉義縣參加全中運,甚至有外縣市桌球名校教練邀他繼續打球,往職業選手方向發展,父母卻一口回絕。
但桌球始終是他心中一株小火苗。他上輔仁大學後,考進桌球校隊,還為了打桌球延畢一年,最好成績是全國雙打前四名。
大學畢業後回家上班,柯建利二十九歲接班,他透過大學學弟牽線,先後贊助宜蘭國小以及新北市修德、麗林國小等桌球名校球隊經費。
既然有能力幫助其他縣市選手,「有一天也要在嘉義發展自己的球隊,」柯建利說。
父親驟逝,加速他的贊助計劃
原本想等站穩腳步後,三十五歲再繼續未竟的桌球夢,但父親驟逝成為催化劑,將他心中的火苗燒成一把烈火。
柯建利的父親採權威式管教,兩人間有道無形的牆,直到他進入父母公司,發現父親其實想法開明,常支持他的創新嘗試,才化解心結。
但好友般的情誼不過維持三年多,父親一七年便罹癌逝世,柯建利透過心理諮商才走出陰影。
體認到人生無常,他提前展開桌球培訓規劃。柯建利先於二○一八年舉辦「金石盃」桌球賽,其他賽事的冠軍獎金都是五千、一萬元,他卻給五萬,相對高額的獎金讓金石很快打響名氣;隔年參加者從八百人增加至兩千人,成為全台規模最大桌球業餘比賽。
柯建利的夢愈做愈大。他於一九年購地,企圖打造規格媲美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八層樓高的金石桌球訓練中心,預計後年中旬完工。
施工期間,柯建利先搭建臨時球館,「本來就有扎根基層桌球的計劃,既然球館有了,開始想更進一步推動桌球三級制。」
所謂三級制,是從小學到高中一路培養。嘉義市過去沒有桌球校隊,柯建利先在嘉北國小成立校隊,培植在地選手;一面招攬外縣市好手入籍國高中,砸下五千萬在嘉義高中興建桌球館,嘉義市的桌球三級制雛形漸具。
柯建利每年光是在桌球的人事、設備等固定支出就有上千萬,金石建設長期合作的廠商也有五、六家加入贊助。
「我常聽昀儒他爸提起,這個年輕人(柯建利)對桌球滿執著。喜歡桌球的人很多,可是願意花那麼多錢去培養的人很少,」長期觀察國內桌球發展的資深媒體人許明禮說。
用經營企業的思維管理球隊
柯建利的執著體現在方方面面。攤開金石教練團名單,十九人幾乎傲視全台,「教練群太強大,像洪子翔、崔寶文都是國手,願意跟柯董從基層扎根,如果有很多企業這樣做,台灣的桌球就會很強,」許明禮分析。
柯建利也在球隊導入經營企業的思維。賴冠珅解釋,傳統培訓系統往往只重視成績,教練常透過交情或提供優惠挖角優秀選手,甚至只花心力訓練他們。
但柯建利堅持只收應屆畢業生,不挖角選手。捨棄體育大學教職,舉家搬到嘉義的賴冠珅解釋,金石的教練採輪調制,且教學原理必須一致,不因選手實力高低而受到不平等對待。
許明禮觀察,目前桌球人才幾乎往台北、台南移動,倘若金石持續深耕選手培育,很可能讓嘉義市成為桌球新據點。
如今桌球的風氣在嘉義正逐漸擴散。柯博議發現,愈來愈多鄰近小學成立桌球社團。
不過柯建利坦言,嘉義市的桌球發展剛起步,有賴於更多家長從小學端開始重視與支持,才走得長久。
另一個問題是,相對於其他縣市的桌球隊多是一名教練配十名選手,柯建利的理想配置是一比四,教練人數勢必得跟著選手數增加,如何找到更多理念相同的教練,也讓他憂心。
但問題總有解方,就像柯建利四年前力排眾議投入桌球,不斷克服問題,終於有初步成績。
「希望以後別人講到桌球,就會想到嘉義,」在柯建利與嘉義之外,或許整個桌球圈才是這項培訓計劃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