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理財難扛開銷壓力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建議對當今的世代已經無效。但是事情怎麼會發展到這地步?或許你大學剛畢業,背負著堆積如山的學貸,短期內大概也沒有學生貸款免除計畫,又或許你新婚,剛從人生中最特別的一天的夢幻中冷靜下來──打開這本書的你已經採取了改變經濟狀況並追求理想生活的第一步。這步很了不起,所以恭喜你。如果想繼續前進,就必須先評估自己的出發點,可能得問問自己:傳統的道路為何讓許多人發展至此?

金融素養是財富自由之鑰

研究顯示,40%的美國人沒有能力面對400美元的意外支出17。這個數字很可怕。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為千禧世代和Z世代帶來好結果,但看起來X世代也過得不是很好a。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因為理財而痛苦?

因為薪資凍漲?或許。

因為生活成本很高?有可能。

因為很多人沒有接受金融素養的教育?為了接下來的內容,我就直接說,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是的」。

我說的金融素養教育,不是指如何寫支票或平衡預算。我說的是受託人、掠奪性貸款和複利等概念,以及金錢相關的學習能決定我們的成敗。我說的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金融上的成功取決於投資,而不是儲蓄。我說的是共同基金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的不同。假如你不知道如何理財,就算賺更多錢也沒有用。就算年收10萬美元也可能破產,而年收4萬美元也並非不可能致富。四年的大學學歷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學貸可能會把你拖垮。信用卡可能會毀了你的人生,但也可能成為降低風險、累積回饋的美好工具。

當我說缺乏金融素養教育是美國重大危機之一時,往往會引發許多反彈。理由包含:「不可能透過訂定預算來擺脫月光族生活」或「告訴我不要花錢,也不能解決我的現狀」。我懂。貧窮是真實存在的問題。但生活貧困和破產之間,還是有所差異。貧困的生活是來自外在的、情有可原的因素,影響我們經濟方面蓬勃發展的能力。貧窮並不是一種選擇。

另一方面,破產卻是個人出於選擇而陷入金錢困境。破產其實是個不錯的起點,假如你的處境是受到個人選擇的影響,那麼你就有能力讓自己脫困。大部分的人都會誤以為,自己在金錢方面無能為力;不過,這個想法與事實多半相去甚遠。

許多人認為「月光族」指的是「月底沒有額外的錢留下來」,每個月的薪水「都不會有任何剩餘」。事實上,「月光族」的說法完全不能反映一個人真正的財務狀況。即便是年收高達六位數美元的群體中,也有40%宣稱自己是月光族18。因此,重點不在於賺了多少錢,或是在金錢方面的求生能力如何,而是在於如何運用自己的錢。由於有份調查指出,來自各種背景、產業和地點的美國人中有78%都認為自己是月光族,這讓月光族此詞顯得更加無意義了19。許多人都用這個詞來泛指經濟狀況不好,描述生活困頓或感到不滿足,並且伴隨著認為自己無能為力的絕望。然而,有鑑於年收六位數美元的族群中有40%都認為自己是月光族,我們可以看出問題不在於「入帳多少」,而是「入帳後該如何管理」。

假如學校教育沒有教我們金融素養,那麼唯一學習金錢的管道,似乎就來自我們父母親的金錢觀和使用方式了。社會給我們的「優渥生活」守則並不能真的帶給我們好的生活,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為錢所苦了。有太多重要的概念沒有在學校教育傳授,而依我個人淺見,個人理財就是「為什麼不教?」排行榜第一名,因為每個人都會用錢。

然而,為什麼不在學校學習金融素養?我的想法是,公立學校教導我們如何成為勞工──為其他人工作,幫其他人賺錢。學校教育強調的是維持現狀,好好學習,讓自己找到好工作。但他們所忽略的是,就算不用背負大學的學貸,也可以在貿易銷售中找到好工作,而創業也是另一條路。學校培養的是一般人──還記得關於一般人,我是怎麼說的嗎?一般人背負債務,愈來愈不快樂,做著自己厭惡的工作,但他們卻別無選擇,因為債務讓他們如倉鼠一般,要在賺錢的滾輪上不停地跑著好還債。公立學校的老師教我們主動進入那個滾輪,背負龐大債務,成為消費者,永遠不要脫離。這是因為唯有積欠金錢,今天就把明天的錢花光時,我們才不得不持續工作。

倘若學校沒有教,而我們的父母也無法樹立更好的榜樣,那該怎麼辦呢?這麼想吧:父母有大學文憑的人,讀大學的機率就比較高。假如祖父母也讀過大學,或許還會預期你繼承衣缽,進入所謂的「家族傳統學校」。研究顯示,父母都有大學學歷者,有80%都受到鼓勵要就讀四年制大學;而父母沒有相關學歷者,則只有29%如此。來自沒有大學文憑家庭的人,有超過三分之一被鼓勵不要繼續升學,而是就業或從軍20。

這是因為我們的父母親傾向引導我們走上他們熟悉的道路,或是他們根據個人經驗,認定比較可行的選擇。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從事投資、具備金融素養的家庭上。

假如唯一學習金錢的管道,是看著父母或照顧者如何用錢,那麼可能的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和前幾代一樣,陷入理財不佳的惡性循環;另一種則是父母從孩子年幼時,就教導實用的金錢觀和金融資訊。或許最初分配到的手牌會讓每個人的起始點不同,然而,結局未必會因此而有所受限。

想像一下,假如你從小開始學習正確的金錢觀,了解到投資並不可怕,反而是唯一能創造真正財富和經濟保障的方法呢?你不需要為了教育而大量負債;即便決定貸款,也不該是出於衝動,而應該在簽名之前,審慎思考如何透過投資來償還。就算銀行認可你在買房上花一大筆錢,也不代表就一定要花這麼多。因為複利的緣故,我們二十幾歲所儲蓄或投資的錢,價值會高達三十幾歲時的兩倍。想像一下,假如你一開始就拿到通往成功的地圖,那現在會走到哪裡了呢?

我有位朋友,在兒子十四歲生日時給了他一筆錢。你猜他的兒子想買什麼?不是蘋果手錶,也不是新的蘋果手機。他想買蘋果的股票。這孩子才十四歲,就已經在思考未來的成功了。有些美國人到了四十幾歲,還不知道指數型基金是什麼;但這個孩子連學習駕照都還拿不到,就已經開始投資了。

這個孩子天生比較聰明嗎?不。

這是因為他很年輕時,就學到了金融素養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想想,自己青少年時期拿到多少錢,又花了多少錢在無用的事物上。我知道自己也買了很多像是青少年雜誌或閃亮的髮圈這類的無用之物。雖然這會暴露我的年齡,但讓我們想想看,假如對童年做一些微小的改變,對成年生活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從十二歲開始,我就在速食店打工。雖然我應徵時,撒了點謊來迴避勞動法規b的限制,但那時候,我便知道想要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東西,我就得靠自己努力。而我最初的時薪c是5.95美元(約新台幣179元),一週大約工作二十小時,累積起來大約一個月515美元(約新台幣1萬5,450元),一年6,188元(約新台幣18萬5,640元)。我不需要支付稅金,因為我的收入不到繳稅的門檻。假如你無法想像這個年紀就找到「真正的工作」,那也可以想想幫別人割草、洗車或當保母那類「幫忙」可能賺到的錢。

現在,假設我將一半的收入拿來投資,大約每個月257美元(約新台幣7,710元)。接著,假設每年的利潤是10%,因為過去百年以來,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的平均利潤就是如此。這意味著我的錢每年都可以得到10%的利潤,而且是複利計算。因此,二十歲時,我就能擁有3萬6,858.93美元(約新台幣111萬元)了。多驚人的數字啊,恰好和我念大學所申請的近4萬美元的貸款相近。

假設我持續到二十五歲,就能擁有超過7萬9,000美元(約新台幣237萬元),而其中3萬8,000美元(約新台幣114萬元)會是透過投資免費得到的。這足夠在美國支付一棟不錯房子的頭期款了。假設我繼續維持每個月投資相同的金額到三十歲。我的資產會超過13萬6,000美元(約新台幣408萬元),而這些錢足以支持我往後的人生了。

假如三十五歲之前,就存下1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萬元)來投資,那麼就算往後一毛錢都不存,退休時也會是百萬富翁了。除了這筆六位數美元的金額,額外的投資都能讓你提早得到財富自由,不再需要為了錢而工作。因為退休不是年齡問題,而是看銀行存款有多少的數字問題。

假如我投資了13萬6,000美元(約新台幣408萬元),然後就不管了,在五十歲時會得到超過117萬美元(約新台幣3,510萬元)。這能讓我過著舒服的退休生活,每年有4萬6,800美元(約新台幣140萬元)的生活費,不需要擔心錢會用完。這個說法的根據是4%法則和資產配置初步提領計畫的相關研究d。假如我工作到傳統的六十五歲退休年紀,資產可能會超過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5,000萬元)。記得,只要從年輕開始踏上金融的成功之路,就算三十歲以後一毛錢也沒存,也能夠達到這個數字。

我快進入青春期時,月收入是257美元(約新台幣7,710元),換算日薪只有8.75美元(約新台幣263元)。你或許會想:妮可,我一個月可沒有257美元那麼多。好吧,那你有多少?你可以做什麼來賺更多或存更多?可以放棄每天上班的那杯星巴克嗎?中午不要吃速食,改成自己帶便當?取消一些網路訂閱服務,因為平均每個消費者一個月都花273美元(約新台幣8,190元)在各種訂閱服務上21?再找個打工?為快遞公司送包裹?當優步(Uber)司機?幫別人採買外送雜貨?找個副業?

這並不是說你永遠不能外食或喝咖啡,因為花錢行為不是敵人──會造成問題的是違反真正價值或目標的亂花錢。不應該打破平常的消費習慣,不考慮機會成本,否則會讓自己陷入危機。如果你稍微計算一下,認為對自己包含日常支出在內的金錢流向很滿意,那就太棒了。關鍵是確保自己能夠接受,就算對一些事物放手,也能對往後的生活滿足。可以看到,關鍵的問題是「我可以怎麼做?」在面對困境時,就展開思考。假如你只說「我辦不到」,那最終就成了自我應驗預言e。

有多少孩子在拿到節日或生日的禮金後,就買了一堆放在家裡占空間的東西?他們大概玩個十分鐘,就會丟到一邊,和其他再也不感興趣的雜物放在一起。假如有人教他們運用其中的一部份,追求一輩子的成功呢?有了金融素養帶來的影響力,家族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能改變未來的走向,達到真正的成功。假如你在法定的開車年齡之前,就開始創造自己的身價,那現在會累積多少成就?我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投資嗎?不盡然如此,但愈早開始這方面的學習,就愈能對未來進行規劃。

我母親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若是早知道……,我就……。」這句話是真的,後見之明總是最透徹精闢。有多少次,你曾經扼腕地想著:「啊,要是可以回到五年或十年前,做出不同的選擇該有多好?」要是當初的做法不同,或許就能有更好的成果。回到過去畢竟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對自己太嚴苛了。當時的你已經用手上所有的資訊,盡力做到最好了。

想像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接受金融素養的教育,而不再是屬於私立貴族學校裡,未來註定成為大企業總裁的菁英兒童專屬呢?想像一下,如果人們了解投資不是有錢人專屬,而是幫助致富的方式呢?想像一下,假如我們教育子女信用卡和財務過度緊繃的危險,而不是使用信用卡犒賞自己、解決現金不足的窘境呢?或許這不會有立即性的改善,但對後代能有多棒的影響?

正如同大學畢業的父母更可能教育出上大學的子女,來自具備金融素養家庭的孩子也更能公開討論金錢,並且得到金融上的成功──無論他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對某些人來說,金融的成功意味著擁有很多東西:開賓士的頂級豪車、穿高級的「紅底鞋」f,在最昂貴的頂級餐廳吃飯。

但我不是這麼定義的。我個人的金融成功並不是物質建構而成,因為我很久以前就意識到,世界上唯一有限的,就是我的時間。因此,我對時間使用的優先順序做了規劃,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在想要的事物上。對我來說,金融的成功是在星期二時睡大覺、在星期四下午三點洗泡泡澡、每日早晨與丈夫一起享用早餐,以及親自參與子女們所有的運動競賽。我想要擁有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自由,不需要聽命於任何人。

對某些人來說,金融成功的意義或許更單純,就是在餐廳裡想加點酪梨醬時,不需要考慮價格。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則可能代表能奉養父母,或許做些兼職,或許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而不需要僅僅為了錢被迫留在討厭的職位上。

只要掌握要領,賺錢並不困難。你知道有80%的百萬富翁,都是白手起家22嗎?他們沒有豐厚家產的支持,而研究也指出,他們不會開著豪車、穿著名牌服裝晃來晃去。他們是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努力追求的人,而不是盲目跟隨社會潮流,陷入品牌陷阱,花大錢模仿名流。 閱讀完整內容
快樂花錢,存錢不苦,更能致富的金錢法則:擺脫匱乏心態,不讓預算控制你的人生

本文摘錄自‎

快樂花錢,存錢不苦,更能致富的金錢法則:擺脫匱乏心態,不讓預算…

妮可.維多利亞(Nicole Victoria)

由 方言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