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 入股紫光能加分 但談不上如虎添翼
撰文‧林心怡
「入股紫光的確對鴻海有加分機會,但還談不上是『如虎添翼』的天大利多。」科克蘭資本董事長及異康集團首席顧問楊應超分析,畢竟紫光在中國僅是二線半導體廠商,尤其在歷經破產重整後,財務結構是否健全、競爭力能否改善等,都還是個未知數,「但比起其他電子五哥,鴻海願意跨領域收購、試圖改善集團獲利成長僵局,在策略上,還是勇氣可嘉的。」
研究鴻海超過二十年的楊應超指出,鴻海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下一個成長的動力」,積極投入電動車、進行各種跨領域併購,都是為了能找到營收突圍的破口。
楊應超分析,一家公司的業績成長大致有四種方式:首先是同樣的產品、增加銷量。再者,則是同樣的產品、藉由垂直整合掌握更多的零組件接單量,盡可能把一套產品的商機「從魚頭吃到魚尾」。第三種方式,是善用「議價能力」,透過產品漲價來增加公司的營收與獲利。
這部分,他特別以台積電為例,強調台積電目前在半導體高階製程部分仍算掌握「獨門生意」,每年營收成長也在二○%左右,「那麼,資本市場就會給予較高的本益比空間。」他附帶分析,近期台積電雖然股價下修,但若以每股稅後純益(EPS)至少三十元計算,合理股價應在六百元,「把時間拉長到一兩年看,股價遲早回到合理水位。」
回到鴻海,「前面三種業績成長的模式,對鴻海來說都不易突破,因此只剩下最後一條路……。」也就是切入新的產品領域,尋找新的應用市場。
楊應超分析鴻海處境,自二○○七年蘋果第一代iPhone問世,鴻海成了新蘋果供應鏈的代工大贏家,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加上紅色供應鏈的殺價競爭,集團成長動能開始轉弱;觀察鴻海在二二年之前的業績,像一八年至二一年近三年的營收成長僅四%、EPS成長率甚至為負。成長動能趨緩,資本市場給予的本益比,大約也就僅在八至十二倍左右。
“相對於其他電子五哥,至少鴻海勇於邁開改變的步伐,我對鴻海給出正面評價。”
▲《Profile》楊應超
出生:1967年
現職:科克蘭資本董事長及異康集團首席顧問
經歷:花旗及巴克萊董事總經理和首席科技分析師、高盛及瑞士信貸科技分析師
學歷:美國芝加哥大學MBA、普渡大學電機學士及碩士
看合理股價
轉型方向正確 本益比至少10至12倍
直到二○年鴻海宣布切入電動車市場,二一年積極與跨領域建立電動車MIH聯盟,才逐漸引起資本市場的興趣,「可看到,市場給鴻海的合理本益比拉高到十倍至十二倍。」換言之,以鴻海EPS約十元計算,股價合理範圍值在一百至一二○元附近,部分更樂觀的券商,目標價則看到十三倍本益比。
「整體來說,路,是對的。」楊應超認為,市場適度拉高鴻海本益比,反映的是「轉型方向正確」,但他也說:「後續風險仍然存在。」他以本次交易說明,外界認為,紫光版圖橫跨記憶體、IC設計等領域,入股紫光, 將補足車用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進而串連記憶體、IC設計、封測等上下游垂直整合服務,對鴻海發展半導體及電動車有利,「但並非全然如此。」
楊應超分析,「目前紫光已沒有長江存儲的持股。」因此,若說鴻海要藉由紫光進入記憶體產業,並不成立。至於紫光展銳這家手機晶片設計業者, 若對比國際, 競爭力也只能說差強人意,「紫光在中國半導體業連前十名都排不上;另外,對IC設計工程師的管理方式,又與管理代工廠截然不同,總之,確實存在不少挑戰。」
他認為,入股後能否吸引更多半導體人才投入鴻海,又或提升技術並做出成績,進而對鴻海切入電動車等新應用帶來實質幫助?均有待觀察;況且,鴻海「前有併購面板廠夏普後效果有限,後有退出面板廠群創董事會,入股效果不如預期,並非不可能發生。」
「不過,話說回來,鴻海此時買紫光,就像買個選擇權一樣……。」楊應超指出,對於鴻海這麼大的企業來說,即使投資紫光的二百多億元賠掉了,也還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而一旦押對寶,也就讓鴻海多了一個增加收益的管道,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有以小搏大的效益。
看電動車布局
隔行如隔山 全球5%市占目標挑戰大
至於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誓言,在二五年拿下全球電動車五%市占率的目標,楊應超則建議「謹慎看待」,因為在電動車領域,鴻海無論是想打下品牌代工或白牌/自有品牌市場,所需要的經驗、待克服的門檻,都不能與集團擅長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量齊觀。
「 在PC、NB產品上,『 價格』最重要,而電動車市場則是『安全性』更重要,畢竟隔行如隔山啊!」未來是否真能做出口碑贏得市場認同,進而反映在實質獲利上,值得持續關注,「但相對於其他電子五哥,至少鴻海勇於邁開改變的步伐,為了追求成長主動出擊,這部分,我對鴻海給出正面評價。」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最懂鴻海分析師」楊應超:拚成長,跨界併購是必要選擇
今周刊
2022/7月 第133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