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人機器人之父」石黑浩的千天備戰告白
石黑浩以仿人機器人聞名全球,大阪世博「生命的未來」展館由他一手主導,透過擬真機器人的展示,從生命起源到千年後的人類進化,引領訪客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撰文‧陳禹蓁 黑色襯衫配黑皮衣,製作人石黑浩輕快步入研究室,他所企畫的展館「生命的未來」,以「擴展生命」為主題,是這次大阪世博最受矚目的展館之一。 他被CNN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天才」、擁有「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美譽,人如其名,總是穿著一身黑,外表嚴肅不苟言笑,卻對人類未來懷抱熱忱。 數十年來,他致力於製造愈發貼近人類的機器人及虛擬化身(Avatar)。有如分身的「石黑浩機器人」早就名聞遐邇,甚至能透過遠端操控,代替他上課、解答學生問題。

▲石黑浩(後)以自己為原型製作出仿人機器人(前),兩者的相貌、穿著與神情相似到幾可亂真。攝影·蕭芃凱 Profile 石黑浩 出生:1963年 現職:日本大阪大學榮譽教授、ATR石黑浩特別研究室室長 經歷:日本山梨大學、大阪大學、京都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 學歷:日本大阪大學工學博士
以自己為原型開發 學習本人十多本著作、各種媒體訪談 「大阪在五十五年前辦過一次非常成功的世博,接任製作人前,我一直在思考,再度舉辦的意義是什麼。」石黑浩娓娓道來這次擔任製作人的初衷,「我認為擁有強大力量的人類,應該要承擔責任,由世博提供一個平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未來。」 石黑浩專精研究仿人機器人, 在○六年以自己為原型開發Geminoid機器人,經過迭代,最新一代的GeminoidHI-6結合大型語言模型、學習了石黑浩超過十本以上的著作,以及各種媒體訪談,已經可以代替他回答各種問題,外型儼然是第二個石黑浩。 《今周刊》記者前進他的研究室,石黑浩與Geminoid HI-6比鄰而坐,兩者在打扮、表情乃至聲音,像極了同卵雙胞胎。詢問「他」關於世博及展館設計,甚至用英文自我介紹,皆能對答如流。

▲石黑浩研究室的學生(右、中)要求「石黑浩分身」Geminoid HI-6(左)以英、法文自我介紹,分身都能輕鬆應對。攝影·蕭芃凱
以擴展生命為主題 與機器人互動 體驗50年後社會的樣貌 由他策畫的「生命的未來」展館,將展示二十個仿人機器人與三十個機器人,以人類與機器人互動場景,引領想像未來的社會。 主題館外觀全黑、外面包覆著流水,石黑浩解釋:「雖然我個人也喜歡黑色,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被水包圍的設計。水是生命的起源,而且大阪別名『水之都』,黑色的設計讓水流動的樣子看起來更鮮明,夜晚打燈時也更美。」 展館分為「生命的足跡」、「五十年後的未來」、「一千年後的生命」三區。「生命的足跡」從古代歷史開始追溯,石黑浩說明:「日本從過去就一直創作『像人類的東西』,好比雕像、佛像、人偶,展區將重現這些『東西』的歷史。」 至於第二區,石黑浩表示:「這裡會出現許多機器人,以及非常擬真的仿人機器人。」在遠端操控下,他們可以左右移動視線、做點頭等動作。 在不同展區間,會有三款機器人引導觀眾,其中「普尼卡」和「潘姬」是參考一九七○年大阪世博的機器人所設計,當時展示了兩座約十四公尺高的機器人「德美」與「德庫」,兩款機器人有一雙圓圓大大的眼睛和巨大的身軀,是當時大阪世博的重要象徵。 石黑浩意味深長地說:「這是一種『致敬』,我們以七○年的機器人為原型設計,當然在外觀上有所不同,不過保留了那雙圓圓的眼睛。」
「普尼卡」以石榴為靈感設計,主要由綠色和紅色構成。石榴約在兩千年前自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洲,並於平安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這樣的歷史背景,也象徵了世博作為「全球文化匯聚之地」的意義。「潘姬」軀幹則覆蓋大面積的粉色花瓣,如同花粉傳播者一般,負責在會場內與觀眾互動。 七○年大阪舉辦第一次世博會時,石黑浩七歲,他還留有當年朝聖岡本太郎傳奇建築「太陽之塔」的模糊印象,「有個叫『綠館』的企業館,那是一個三六○度的全景螢幕展廳,裡面有投影裝置。」那屆世博展示行動電話、磁浮列車等等,都是當年轟動話題。 石黑浩緊接著說:「大阪大學的吹田校區就在世博紀念公園旁邊,我住在那附近。從進入阪大以來,一直都在太陽之塔旁生活,可以說世博對我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 最後一區則試圖呈現一千年後人類的模樣,石黑浩說:「我們邀請了研究者,根據他們的意見作為第三區的設計基礎;也和藝術家合作,思考人類再進化一千年後的模樣,然後創造出仿人機器人,他們非常美麗,請大家期待。」 石黑浩與團隊共花了三年時間準備展館內容與機器人,整個過程動員數十甚至上百名人力。他說:「最困難的部分,是我們重新設計了所有仿人機器人,而且是大家從未見過的。」 展館還設有數位虛擬空間,讓無法親自前往世博的人,透過數位技術體驗。石黑浩解釋,虛擬展館讓參與者不只是觀察他人預測的未來,更能親手打造自己想要的未來城市;而在實體展館第二區展示的未來產品,在虛擬展館中同樣也能體驗。 在今年二月的「生命的未來」展館媒體記者會上,石黑浩(後排中)帶著五個將在展館登場的仿人機器人,一起亮相。

▲在今年二月的「生命的未來」展館媒體記者會上,石黑浩(後排中)帶著五個將在展館登場的仿人機器人,一起亮相。達志
以幫助人類為理想 扮演學習語言幫手、LAWSON店員… 整個展館,其實也投射石黑浩個人對於未來社會的想像。石黑浩是堅定的機器人支持者,對於機器人在未來社會所能扮演的角色,深具信心,「人類和機器人能和諧共存,機器人可以陪伴人類、協助人類學習和工作,完成過去不能所做的事,從而擴展生命的界線。」 二十餘年來,石黑浩開發多款機器人,除了Geminoid系列,還有用於陪伴和社交互動的「CommU」和「Sota」等。CommU擅長進行眼神交流與對話,如今被用來作為協助兒童與高齡者的語言學習教具; Sota可與遠端操作系統連結,讓真人操作化身,用作遠距醫療的助理。 二一年,石黑浩創立專攻虛擬分身的新創公司「Avita」,虛擬分身技術指的是透過遠端遙控,讓使用者以虛擬形象,在不同場所進行互動或工作。他表示:「透過CG角色,大家能以虛擬身分工作,身障者也不再需要親自通勤,實現一個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自由工作的世界。」 石黑浩的虛擬分身,已應用於日本超商LAWSON,透過遠端操作的虛擬店員,協助顧客完成購物流程。這些虛擬店員在人口老化時代,滿足了便利商店二十四小時營運的需求,也突破了傳統勞動對地點、時間與身體條件的限制。 日本政府正推動「登月型研究開發計畫」,目標在二○五○年之前「打造讓人類擺脫身體、腦部、空間與時間限制的社會」。石黑浩也是參與該計畫的要角,透過提供機器人與虛擬分身技術,企圖實現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參與未來世界的宏願。 在這一次世博,石黑浩期許訪客不僅能看到未來技術,還能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希望來參觀的人,一起認真思考『未來的樣貌』,如果大家都這麼做,相信這會是世博最重要的遺產。」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石黑浩用「分身」實現更自由的社會
今周刊
2025/4月 第147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