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租到買 北美供應鏈目標7成自動化
當關稅壁壘與供應鏈風險成為新常態,客戶要求的已不僅是電源的高效能,更是「在哪裡生產」。在這場昂貴的遷徙賽局中,電源大廠光寶科技選擇直搗核心,在美國德州插旗、擴產。 撰文‧羅之盈 「光寶把部分產線移到北美,這是客戶主動提的,並不是我們提的。」光寶科技總經理邱森彬一語道破此波台廠供應鏈遷徙的核心驅動力,「客戶的首要考量是分散風險,不管是可能的亞洲產地限制,或是關稅政策改變,美國本土產線至少是可以掌握的,像是買個保險。」 光寶作為台灣首家上市的電子公司,五十年歲月已經將彈性與堅韌寫在DNA裡,近年在AI大浪潮推進下,迎來一波企業升級轉型,主力產品的電源相關產品,成為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關鍵供應商。 目前光寶AI相關產品營收占比第三季已超過兩成,其中電源產品約占八成、BBU(高效備分電源系統)占十五%至二○%,拉動光寶科今年前三季營收達一二一七.二八億元,年增二三%;毛利率二三.三%,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六個百分點,稅後淨利為一一二.五六億元,年增二七%,每股盈餘四.九四元。 既然身在地緣政治核心的AI產業供應鏈之中,生產基地在哪,已成為維持競爭力的必考題。 「美國製造看來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需要趕快去那邊卡位。」邱森彬坦言,光寶投資美國,最早是在二○○八年時,選定德州達拉斯設立研發中心,就近服務美國客戶,直到二二年關稅議題開始發酵,才在隔年於大達拉斯地區的普萊諾(Plano)租用廠房、建立產線。

▲光寶總經理邱森彬對於建構美國產線,保持彈性且謹慎樂觀的態度。攝影·唐紹航
美國製造成本翻倍 德州建廠相對便宜 生產線導入自動化 目前普萊諾廠房有五條產線,包括一條充電器、一條充電櫃組裝線、兩條AI伺服器需要的BBU產線,還有一條BBU加PSU(電源供應器)。光寶計畫一方面於原廠再拓展兩條產線,另一方面同步選地自建廠房,將在北德州投入台幣二十億至三十億元,構建規模大四倍的廠辦,預定年底前敲定、二七年量產。 邱森彬分析,建廠考量不外乎土地、水、電、人,德州前三項都相對便宜,再加上德州位於美國中央位置,是巨型轉運中心,臨海的休士頓則是海運大港;至於選擇大達拉斯地區,則是因為美國電信巨頭AT&T總部設於此,產業人才豐沛。 「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是ODM(系統組裝代工)廠的移動。」他指出,光寶產品都是配合ODM廠,而且光寶從原來的零組件,做到模組,再到核心子系統,「產品愈來愈大,愈來愈重,不可能把很大很重的東西,還要從中國、台灣、越南運送過去,這不太現實。」 美國製造,優勢明確,但挑戰也同樣巨大,首當其衝的便是「成本」。 邱森彬坦言,現在美國製造的運營成本起碼是「兩倍起跳」,其中光是人工成本,就有四到五倍之差。 面對如此驚人的成本差異,光寶磨出來的生存之道,包括透過提升極致的自動化、數位工具的協作;再拉著供應鏈一起赴美,加上精密的「美墨分工」,完成從上游到下游連動,降低整體成本的效果。 其中,自動化最具體顯現,首推生產線效率提升。光寶在德州的生產線,透過導入自動化,人工成本比例已不斷下降,例如早期一條BBU產線,自動化比重約一至兩成,需要三十七名作業員,在導入自動化後,兩年內已降至十三到十四人,目前自動化比重來到五成,「未來目標是拉高到七成。」邱森斌表明,自動化這條路勢在必行。 為了讓導入自動化過程推進順利,光寶透過跨海訓練與協作加入擴增實境的VR頭盔,讓現場人員得以「所見即所得」的即時影像,更有效率地進行維修等日常任務。此外,為了縮短學習曲線,光寶採用輝達Omniverse數位孿生技術,模擬生產,取得最佳製程方式後才上線,降低來來回回修改的成本。
善用美墨地理優勢 墨西哥做零組件 德州接續做後段組裝 第三個解方,則是帶上協作的電子廠,一同前往德州設置產能。光寶在規畫新廠時,旁邊也一併留有夥伴的廠房位置,減少彼此運送的成本。 最後則是善用德州緊鄰墨西哥的地理優勢。 光寶目前在墨西哥已有產線,規畫在靠近德州邊境再覓地拓廠,未來將前段零組件生產,放置在製造生態成熟的墨西哥,例如電路板打件等環節,而後段的組裝、測試,乃至整合成機櫃,則在德州普萊諾完成。邱森彬認為,墨西哥產能的布建,預計在《美墨加協定》(USMCA)明年重新審議之後,會更為明朗。 「通常跑第一名的,跟跑第二名的,結果會不一樣。」 邱森彬進一步解釋,「第一名」在跟客戶談條件,是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可以要求客戶承諾訂單,甚至補貼部分成本,光寶越南廠就是實例,其後同業設廠,就談不到同樣的優惠,所以現在要卡位美國,確保在這場AI新賽局,能牢牢握有「跑在第一圈」的紅利。 元大投顧推估,光寶在AI相關產品挹注下成長可期,二五年、二六年營收可分別成長二四%、二五%,達到一七○四億元、二一三四億元,等到產能就緒的二七年,AI相關產品占比可占總體四九%,帶動總營收成長三三%,達到二八三八億元。

▲光寶目前租用大達拉斯地區普萊諾市的廠房,已規畫購地建廠。光寶提供
投資美國「邊走邊看」 歸訂單實質需求 隨著未來美國產能逐步開出來,帶動營收成長,邱森彬分析,未來營運的「成本」與「利潤」結構,可能會出現變化。 他解釋,客戶知道美國生產的成本高,但又希望供應商在美國設廠來避免地緣政治風險,所以多少會讓利,再從別處生產基地壓出利潤,「所以搞不好,美國廠將來的利潤會比其他廠區好。」儘管如此,客戶也不笨,不會要求全部的產能都搬進美國,所以對企業,最終是一個產能配置的議題,「我認為光寶總產能的三成在美國,是比較適合的方向。」 此外,當美國建廠落地,匯率問題也隨之而來,「美國製造成本高是因為美元強,假設美元走低,就不一定了。」邱森斌這麼說。 他接著提醒,台廠設廠德州,隱藏的最大挑戰其實是「不確定因素」,最近兩年各處關稅的變化,這種無法預測與控制的因素,著實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投資美國便是這樣,如果客戶後來希望美國廠比重下降,已設置的產能該怎麼辦?搬不走,就會成為包袱。」 正因為供應鏈被迫面對這種不確定因素的不時挑戰,邱森彬坦言,眼下,投資美國不去不行,但也不會躁進,而是「邊走邊看」保持警覺。 畢竟這筆不確定性高的「保險費」並不便宜,台廠走向德州除了心臟要強,最重要的,還是得回歸到務實的「訂單」。 眼下,AI需求大於供給,邱森彬透露,光寶美國廠明年產能已經全部被預訂,和以往「一季一訂」的市況大不相同。他看好AI大勢來襲,就如同物聯網崛起之初,人類移動開始便捷,基地台、鐵道的建設一樣,資料中心的興建需求便是AI發展的基礎建設,「短期的未來三年動能不墜。」 至於光寶前進德州的成與敗,邱森彬則這麼一言以蔽之:「有沒有『量』是能不能活下來的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光寶串跨境產能 確保跑在第一圈
今周刊
2025/11月 第150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