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建維護 重建難整合 尋求另類新選擇
多數是五層樓公寓的信義富台社區,屋齡超過三十年,重建遙遙無期。居民於是選擇加裝電梯,不僅生活變得更便利,長輩可以「在地養老」,同時房價也提升了。 文/游筱燕 捷運永春站後方,有一處戰後眷村改建的社區「信義富台」。社區建築年代久遠,多為五層樓公寓,空間狹小、設施老舊,最明顯的困境就是沒有電梯。多年來,住在這裡的長輩每天辛苦爬樓梯,嬰兒車進出也相當不便。雖然過去有住戶提出要都更重建,但因為基地條件受限,遲遲無法啟動。居民們意識到,與其漫長等待,不如先想出一個能立即改善生活的辦法;最後,他們選擇了「增設電梯」。

▲熱心的信義富台社區管委會主委陳連壽(右二)與陳淑嬌(左一)是推動增設電梯的主要推手。陳俊松/攝
門檻:半數住戶同意 即可申請補助 這個選擇,讓長輩不再被困在家裡,能常常外出去公園和朋友相聚,身心狀態也變得更好。社區公寓變身電梯華廈,不但房屋價值提高,住戶也能安心在地養老。 三年前,住戶陳淑嬌路過北市某處老公寓社區,看見那裡新裝電梯,詢問後得知政府有補助,當下她心想:「我們社區老人這麼多,爬樓梯不方便,為什麼不試試看?」 被住戶暱稱為「阿嬌姨」的陳淑嬌馬上找管委會主委陳連壽討論。兩人做了初步研究,並詢問營造公司和建築師,才知道需要全基地內土地所有權人過半數簽屬同意書,才能向建管處申請增設電梯雜項執照。 於是,他們和幾位熱心住戶分工,在一三九戶的社區內展開「逐戶拜訪」的工作。每天晚上七點下班後,他們就開始敲門,有時一路聊到深夜。有人一口答應,因為想到家中長輩上下樓不便;也有人直接拒絕,理由是「自己住一樓用不到」或「怕花錢」;但隨著一次次溝通、解釋,簽名名單慢慢累積,社區的凝聚力也逐漸形成。 受新冠疫情影響,推動過程一度陷入停滯,但阿嬌姨沒有放棄,她甚至騎著摩托車四處參觀其他案例,拍照、做筆記,再拿回來和鄰居分享。「老人家真的出入不方便,我公公住三樓,生病時要靠孫子一個背一個抬,真的很危險」、「婆婆九十多歲摔斷髖關節,要是沒有電梯,根本沒辦法帶她去醫院」,一段段真實的經驗,逐漸說服更多人點頭支持。
巧門:設立排除機制 因應不配合戶 很多人問,為什麼不乾脆走都更重建?陳連壽直言,其實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但因為富台社區基地只有鄰接六米巷道,不符合八米以上的道路條件,難以申請較高的容積獎勵。建商評估後發現,如果重建最多也只能蓋到八層樓,經濟效益不足,沒有誘因不願意進場。最後大家逐漸形成共識:與其等待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實現的重建,不如先透過加裝電梯,讓長輩可以安全上下樓,立即改善生活。 不過,金錢分攤仍是一個難題。阿嬌姨舉例,她所住的那棟樓,一樓以外的二到五樓八戶全數參與,一部電梯造價五百多萬元,扣掉政府補助五成,平均每戶出資三十多萬元,最後還能將增建約一坪的部分申請產權登記,等於直接多了一坪。不過,這筆錢要先墊付,等工程完工後政府才會撥款。陳連壽強調,鄰居之間必須有高度信任,如果有人臨時抽手,整個案子就可能受阻。 對於不願出資的住戶,社區制定了「使用權」管制機制,沒繳錢的樓層不會開門甚至不開洞,也不能搭電梯,更無法有多一坪的產權登記。雖然聽起來嚴格,但這樣的規則讓分攤顯得公平,也避免了搭便車爭議。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更新工程科長陳俊全指出,富台社區從單棟推動,後來發展成跨棟整合,總計已申請十多案,其中三案已完工,成為「由點到面、自助人助」的典範。市府方面則提供最高三百萬元的補助,策略地區甚至可達四八○萬元,申請條件放寬到只要過單棟建物所有權人半數同意即可派代表人申請,不必全體簽署,程序大幅簡化。
新生:周邊社區典範 下一步要拉皮 陳俊全表示,市府在過程中提供多項協助,包括派人初勘、安排建築師試算可行性與費用,並建立單一窗口簡化流程;如果一樓住戶或鄰居反對,市府還能出面協調。現在若有社區想要加裝電梯只要有三戶表達意願,市府就會派建築師到場協助說明,降低住戶疑慮。 台北市自二三年推出「都更八箭」、第五箭「電梯加碼辦」以來,申請數量成長顯著。短短兩年,申請件數已是過去八年的兩倍,截至二五年八月,台北市累計一四二件,全國第一,其中富台社區更是第一百件指標案例。 電梯完工啟用後,居民生活馬上出現改變。一位住戶說:「如果沒有這座電梯,我婆婆可能一輩子都被困在家裡。」現在,她終於能推著輪椅帶長輩下樓,去市場、去醫院,甚至只是出門曬曬太陽。這些小事對老人家來說,就是生活尊嚴。 另一位住戶則笑著回憶,當年里長還斷言「不可能做成」,如今電梯完工,里長親自到場剪綵,還成為其他社區觀摩的對象。陳連壽也說:「現在附近很多社區都來考察,看看怎麼推動。」電梯不只便利居民,也讓社區外觀整齊一致,公共空間更清爽。居民們甚至開始籌畫下一步,要進行外牆「拉皮」工程,讓社區再升級。 不過,建築師王瑞婷提醒,並非所有社區都能像富台社區一樣順利,最常見的問題是一樓法定空間多年來被占用,有的成為私人停車場或違法增建空間,若要拆除才能釋放空間安裝電梯,往往引發一樓住戶激烈反彈。 陳俊全補充,如果涉及違建且協調無果,可向「台北市公寓大廈及違反建築法爭議處理委員會」申請調處;若調處後違建戶仍拒絕拆除,申請人可持雜項執照報請市府專案處理,進一步強制拆除。這些制度設計,就是要讓社區有解方,不會卡在僵局。

▲增設電梯後,推著長輩坐輪椅上樓,生活更便利。陳俊松/攝
願景:擁五年使用期 預先凝聚共識 陳俊全強調,增設電梯不只是硬體工程,更是高齡社會的友善城市治理。短期能改善長輩與行動不便者的生活便利;中期透過補助完工後的五年使用期,讓社區有時間凝聚共識,討論未來重建;長期則能成為都更或危老重建前的過渡方案。 富台社區的案例證明,即使沒有大型建商進場,居民也能靠著自助天助與市府輔導,逐步改善居住條件。電梯完工後,不僅解決了長輩上下樓的困境,也讓老舊社區呈現出新的樣貌,帶來久違的活力與生機。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化解各樓層歧異 老公寓變電梯華廈便利又增值
《財訊》
2025/9月 第74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