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實施第7波信用管制,銀行貸款成數緊縮,但對首購族來說,預售屋低自備款的優勢,相對中古屋和新成屋壓力小得多。不過,看似輕鬆的買房流程,其實暗藏不少風險。本期〈專題報導〉由3位房產達人幫你釐清買預售屋的10大關鍵問題,事先做足功課才不踩雷! 企劃:編輯部 撰文:李亞珊攝影:黃聖育圖片提供:Phyllis、邱廉証 Q1.買預售屋除了準備頭期款,還要支付哪些費用? 詹千雁A: 很多新手買預售屋時,常以為只要準備總價的20%或25%當頭期款就夠了,但實際上,不一定每個人都能貸好貸滿8成,貸款成數還是要看個人條件。更重要的是,這筆頭期款並不是一次付清,而是會分階段繳交,包括訂金、簽約金、開工款、結構款等,雖然名稱不同,本質上都是屬於自備款的一部分。 代銷中心會提供「拆款表」,上面會列出各階段應繳金額和時間點,建議務必事先看清楚,並試算是否能在每個階段如期準備好資金,且不要被「低首付」、「工程期零付款」等廣告話術沖昏頭,簽約後才發現下一筆錢繳不出來。 另外要提醒的是,等待交屋時還會遇到一筆不含在總價內的「暫收款」,包含政府規費、稅金、管理費預繳等費用,金額按照坪數和房型等不同,約落在10萬到30萬元之間,建商會提供明細,並採多退少補的方式計算。 因此我建議除了準備頭期款之外,最好再多預留40萬到50萬元的預備金,避免交屋時現金流太緊繃,讓自己壓力更大。
Q2.看樣品屋和建築模型有哪些眉角? 詹千雁A: 一般人看到漂亮的樣品屋,腦袋都會自動想像以後自己的家就是長這樣,但樣品屋只能展現空間感,不保證實際入住後的全貌。很多建商會在樣品屋中用高規格的裝修吸引目光,像是用名牌廚具、燈具、大理石牆面,但交屋後可能不包含這些配備,例如現場看到A品牌的櫥櫃,實際交屋時可能用的是B品牌,甚至部分標配只是空間裝飾而非全配。 樣品屋為了營造寬敞感,通常使用開放式玻璃衣櫃,或是省略門片和隔間,讓空間看起來比實際大。建議看屋時可以攜帶捲尺測量,像是牆壁厚度約15公分、衣櫃深度至少要有70公分,才能預估家具到底放不放得下、收納空間夠不夠。但看裝潢還不夠,我會用生活習慣來走一遍房子動線。像是回家會在哪裡掛包包和外套、陽台放不放得下洗衣機、行李箱放哪裡等等,這些動線如果卡住,每天住起來都不會太舒適。 此外,樣品屋通常不會明確標出梁柱的位置,我建議,一定要帶家配圖實地比對,確認梁柱位置是否影響空間使用,例如床頭是否正好壓在大梁下方,對部分住戶來說可能是風水或壓迫感上的問題。 建築模型主要是看住家的整體外觀,像是可以留意周邊的臨路道路是幾米、四周圍是平房還是空地、車道口位置,避免出入要繞一大圈、有沒有機車位、冷氣機外機位置、公設安排、樓上是否有露台戶、未來是否會蓋大樓擋住視線等,藉此評估實際生活的場景是否符合個人預期。
Q3.簽約後不想買,可以解約退款嗎? 詹千雁A: 很多人在代銷中心賞屋看到喜歡的戶別,會先支付10萬元的訂金,並拿到一張房屋買賣訂購單(俗稱「紅單」),這份單子是消費者和建商之間,確認彼此有交易的憑據,並確認想買的建案、戶別、樓層、價格等,但還不是正式的買賣契約。 萬一事後想解約,能不能退款的關鍵在於是否已正式簽約。原則上還沒簽約之前,這筆10萬元的訂金是可以退還的,不過一旦雙方正式簽約並開始付款後,就會根據內政部《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的規範,契約中規定,若消費者違約,建商得沒收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房地總價款的15%。 簡單來說,如果已經繳付超過總價15%的款項,建商最多只能沒收總價的15%作為違約金,剩下的必須退還,但如果只付不到15%的金額,建商有權利全額沒收。實務上,部分建商願意接受協調,可以換約或退還部分款項,建議試著先溝通,爭取最有利的解決方式。
Q4.所有範圍都能客變嗎?不滿意原配置可以退訂嗎? Phyllis A: 不是所有的預售屋都能客變,在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後,建案銷售下滑,許多建商不提供客變,但即使有客變,能改的範圍也受到限制。 只要涉及結構安全或法規,像主牆、承重牆、梁柱等幾乎都無法更動,實際上能客變的是水電配置、隔間、建材選用等項目,這些在圖面設計階段就要和建商、設計師充分溝通,還有一點,建議大家要看清楚建商給的「客變須知」和時間表,因為超過申請時程,可能就不能變更。 很多人以為不喜歡建商附加東西,退掉就能省錢,甚至可拿回不少,其實不完全如此。建商通常只退材料費,但不退施工費,原因是建商大量採購可以獲得很低的單價,但消費者退訂後想重新施做,可能須支付一筆額外的支出。 我曾經退掉浴室的PVC塑膠天花板,建商只退了574元,後來改用現代居家裝潢常用的矽酸鈣板,材料與施工就花了7千多元。 不過,如果有些項目沒有先客變處理,日後住進去才想改,整體動工的費用可能會比預期來得高,像是想拆一面牆、打掉一個櫃體,可能也要更動電線、水管、地板等配置,甚至還要加上垃圾清運費。現在光是清運一車就要1萬5千元以上,而且也不是拆完就結束,如果地板鋪的是拋光磚,一拆牆就會留下痕跡,一整塊可能都得重新鋪設。 以雙北地區為例,因室內裝修審查非常嚴格,就算只是拆一道牆,也必須有建築師簽證、報送審查,還沒正式動工,光是這筆費用可能就超過10萬元。 我建議,如果真的不喜歡某些配備,或確定未來不會使用,最好能在客變階段就先退掉,就算建商只退回幾百元,也總比未來多花上萬元甚至10幾萬來得划算,提早處理也能讓後續設計和裝修有更大的彈性,不會被原本的格局限制。
Q5.該怎麼從平面圖和家配圖判斷格局是否適合? Phyllis A: 平面圖可以了解房子的結構限制,攤開圖面先從柱子位置看起,柱子連接的區域就是梁的走向,例如主臥室四角都有柱子的話,幾乎可以確定床頭會壓梁,常見的調整方式是將床頭牆向內退縮,加設收納櫃,或用圓弧造型修飾梁體,減少壓迫感與風險。 除了梁位,冷氣與排水孔的位置也須提前規劃,尤其若採吊隱式冷氣,排水最好接近設備,以免日後拉管線多花木工與包管成本。同理,燈具出線點也應與主燈配置吻合,才不會裝潢時被迫追加拉線或做假天花板遮醜。 家配圖則是插座、電視牆、冷氣孔、燈具配置和各家具的示意圖,但部分圖上的家具比例偏小,容易讓人誤判實際的空間感,要判斷比例是否合理,可以先以固定尺寸的物件來推測,一般住宅的房門寬度大約是90公分,流理台的標準深度則是60公分,這兩個數字相對固定。可以用筆在圖上比一比,例如流理台畫的長度大概等於2個深度,那就大約是120公分,就能進一步推算旁邊的餐桌、沙發、走道空間合不合比例。假如餐桌畫成120公分、塞4張椅子,實際使用會很擁擠,比較理想的空間是140公分以上。 透過這種方式,可大致判斷家配圖上的空間安排是否符合實際生活需求,避免交屋後才發現空間不如預期好用。
Q6.合約條款複雜,該注意哪些事? 詹千雁A: 簽訂預售屋買賣契約時,務必把握法規保障的5天審閱期,不用當場簽名,建議把合約帶回家細看,或諮詢專業人士協助檢視內容,才能確保個人權益。 合約中應明確列出建材品牌和規格,不能只寫「或同等級建材」等模糊字眼,否則未來交屋時容易產生落差感。此外,付款方式、施工進度、客變時間點等,也須清楚載明,較能保障交屋可以準時且和品質符合期待。 再來要清楚買的標的內容,包含房屋主建物坪數、車位型式與坪數、土地持分比例、總價等細節,避免只看廣告或樣品屋的介紹來想像交屋後的樣貌。 最重要的是,預售屋新手可能會忽略賣方身分,部分建案雖然是由知名建商品牌掛名銷售,但合約載明的數字相對固定。 可以用筆在圖上比一比,例如流理台畫的長度大概等於2個深度,那就大約是120公分,就能進一步推算旁邊的餐桌、沙發、走道空間合不合比例。假如餐桌畫成120公分、塞4張椅子,實際使用會很擁擠,比較理想的空間是140公分以上。 透過這種方式,可大致判斷家配圖上的空間安排是否符合實際生活需求,避免交屋後才發現空間不如預期好用。簽約對象可能是該品牌子公司或關係企業,未來如果發生糾紛,負責處理的是合約所列的公司,而非品牌母公司,因此簽約前務必釐清合約對象,才能確保權責明確以保障自己。
Q7.交屋時發現實際坪數和合約不一樣怎麼辦? 詹千雁A: 交屋發現房屋實際面積與原本簽約時的坪數不同,其實並不罕見。根據內政部規範,買賣雙方對於坪數誤差的處理方式有明確規定,可分成2種情況。 1.誤差超過3%,消費者可以要求解約。 2.誤差在3%以內,實際坪數比合約坪數少,建商就要把這部分的錢多退少補給消費者(以土地、主建物、附屬建物、共有部分的價格,除以各面積所得的單價,且要扣除車位價格和面積來計算);實際坪數比合約坪數多,消費者最多只須多付2%的差額,超過的部分不必再補錢。 雖然法律有規定,如果實際交屋的坪數比合約多,消費者最多只需要補價差2%,但還是建議在合約裡把這件事寫得更明確一點,例如註明「實際坪數增加不得加價」,並避免「以建照為準」、「以建商公告為準」這類模糊寫法,否則未來發生爭議,可能影響個人權益。
Q8.預售屋逾期交屋怎麼辦? 詹千雁A: 同樣是內政部法規有明載,如果建商沒有如期完工交屋,就必須按日賠償消費者遲延利息(依定型化契約規定,建商應按照消費者已經繳交的房地價款,並依逾期日數每日萬分之5計算遲延利息付予消費者)。 萬一建商嚴重逾期時,像是完工後超過3個月都還沒拿到使用執照(代表無法交屋),此時消費者就有權利解約,並視同建商違約,除了要把消費者已經繳的所有購屋款項全額退回,還須支付房地總價15%的違約金。 不過一般來說,發生逾期爭議時,建商通常會先和消費者協商,較少直接解約退款。萬一協商不成,消費者還可以向地方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或消保官申訴處理,以維護自身權益。 此外,除非消費者違約,或符合合約特別約定的情況,例如天災、政府法令變更或不可抗因素影響工程進度,否則建商無權片面解除合約。
Q9.怎樣挑建商來避開爛尾樓? 邱廉証A: 我會建議先看建商的背景和信用紀錄。優先選擇在地已經蓋過多個建案,甚至有一、二、三期以上實績的建商,品質會比較穩定。 如果是只興建一個或少數建案的「一案建商」,因查不到過去案子,風險較高,也可查閱「公平交易委員會」官網,會不定期公布廣告不實的建商,以降低遇到爛尾樓的機率。 除了建商信譽之外,也要了解營造廠的背景,因為很多建商只是負責規劃,實際施工是委託另外一家營造公司。 這2個名字要分開查,可以上司法院查有沒有訴訟紀錄,也可以查地方政府、不動產開發商業公會有沒有開罰紀錄,甚至看看是否有本票裁定、財務糾紛等跡象。 此外,透過瀏覽PTT、Mobile01、FB社團等社群平台,搜尋建案、建商和營造廠的關鍵字,很多網友會分享施工期間的狀況或售後反應,可以當成參考依據藉此避雷。
Q10.履約保證制度是什麼?該怎麼選擇較有利? 邱廉証A: 原則上就是委託買賣雙方之外的獨立第三方,來管理所有交易中的價金、相關文件,等房子完工,且消費者確認交屋沒問題之後,第三方才會撥款給建商,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避免發生付款給建商但房子沒蓋好就倒閉的狀況。 市面上主要有5種履約保證(以下簡稱履保)制度,分別如下。 1.價金返還:消費者將價金匯入指定的履保帳戶,由承作銀行負責價金返還的保證,等到建商交屋後才會撥款,除非另有約定,否則建商不能隨意動用價金,萬一建商倒閉、跑路,一定要無條件全額退款,對消費者來說是有保障的制度。 2.價金信託:消費者同樣也將價金匯到履保帳戶,和價金返還不同的是,建商可根據合約內容,向銀行申請工程進度和相關稅金的款項,不能用來支付其他費用。由於建商在完工前可以先使用這些錢,如果建商倒閉,消費者可能無法拿回所有的錢。 3.不動產開發信託:和價金信託相似,建商可以根據合約內容,向銀行申請支付工程款、稅金,亦可申請代銷費、廣告費等銷售產生的相關費用,且消費者同樣須承受爛尾樓領不回款項的風險。 4.同業連帶保證:建商向具有相同資本的同業公司來做連帶保證,且能夠自由動用帳戶資金,對消費者的保障同樣很低。 5.工會連帶保證:由工會其他成員擔保,建商動用資金同樣不受限,不利消費者的權益。 由於價金返還對建商較不利,目前以價金信託和不動產開發信託較常見,但對比同業連帶保證和工會連帶保證來說較有保障。 最後提醒,履保只是保障的一環,應搭配查閱建商背景、合約條款、付款方式等,整體評估才比較安心。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地雷全揭密! 預售屋小白一次搞懂10大問題
《Money錢》
2025/7月 第21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