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 150 億物流商機起飛

載貨還要載人!空中小黃不是夢


現今國際局勢的動盪,讓全球各國瞥見了無人機應用的發展潛力,然而軍事用途並非大家所樂見。不過,台灣則有一群人,正朝向偏鄉、離島物流和緊急運輸、醫療救援航道努力,他們試圖用手中的遙控器,從更遠的視野飛山越嶺,發掘無人機的創新可能。

採訪.撰文/黃詩媛 編輯/蘇柔瑋 美術/江書瑾 攝影/蔡仁譯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Urban Air Mobility都市空中載具
利用小型、高度自動化的飛機在城市和郊區的較低高度運送乘客或載貨,目的為應對交通壅塞問題。載具包含傳統直升機、垂直起降機(VTOL)、電動垂直起降機(eVTOL)及無人機(UAV)。

講到無人機,「空拍」仍是大部分人第一個聯想到的應用。但是在農業領域,無人機農藥噴灑已被證實是極具效率的技術;在軍事領域,雖然是殘酷和殘忍的發展方向,無人機沒有爭議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也有一批企業,讓無人機結合「物流」,來改善人力資源短缺及交通不便的偏鄉離島運輸。特別是在嘉義的「亞洲無人機AI創新研發中心」(亞創中心),就有一群人正致力用無人機的特性來造福人類。

只是有光明亮麗的一面,就有黯淡的角落。無人機物流只是一個開端,如果運行順利,甚至有機會讓台灣和「無人空中計程車」更進一步,滿天空中汽車飛翔的場景再也不是科幻片。另一方面,因為這是略具實驗與前瞻性質的領域,非常仰賴政府政策投入。

應援偏鄉也要「商轉」!
拚做科學園區快遞、都市新大眾運輸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自2020年開始辦理無人機偏鄉物流運送服務驗證計畫,與中華郵政合作運送包裹。

計畫中的物流路線包含「屏東東港——小琉球」、「新竹縣尖石郵局——新光國小」;交通部期望藉由這項計畫來輔導國內無人機產業發展,並解決物流最後一哩路的困境。

例如,貨運車不便進入的山區或費時的離島跨海運輸,當地居民可能無福享受方便的物流服務。但引入無人機就可縮短距離和時間,補足人力短缺,提升貨物運送效率。

甚至當有緊急事件時,也可透過無人機協助救災。2024年0403花蓮地震,在道路坍方救援阻斷之際,內政部消防署特蒐隊與土耳其無人機搜救隊合作,突破陸面限制,在砂卡礑步道進行空中偵蒐,將無人機拍攝的畫面建立3D影像模型,協助勘災。

而無人機物流計畫運行至今邁入第4年,預計2025年完成商業驗證(POB),建立常態性營運機制,進行偏鄉、離島及氣象站等日常物資運補及緊急物資運送。交通部也在花蓮、澎湖等地持續測試,朝商業模式建立邁進。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業者賺到錢,也讓民眾獲得便利的服務。

就算出發點是公益性質,總不能毫無節制地撒錢,台灣正處於驗證需求的階段。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組分析師周暐程表示,台灣有超過65個偏鄉地區,若以每位物流人員薪資新台幣3.6萬元來估算成本,假設每個偏鄉地區每個月必須要半個物流人員的時間成本,每年產值可達1,400萬元。

不過,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長吳東凌也表明,台灣偏鄉、離島的交通雖然有許多不便,但這項計畫除了研究無人機的技術,也在持續觀察台灣是否有這樣的需求,「不是為了無人機而無人機。」

乍看之下仍處在實驗及確認市場需求,且產值1,400萬元也不算極大的數字,為什麼無人機物流還是非常重要?

因為當無人機的飛行場域不只「偏鄉」、「載貨」,就有無限的發展可能。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金惠珍指出,若交通部物流計畫能在2025年順利商業化,無人機還可以輔助科學園區內物料配送。

金惠珍補充,科學園區幅員廣大,工廠間來回也消耗大量人力和時間。若可劃設固定路線,透過園區內無人機進行料件運送,供應鏈上下游的連結會更緊密,當發生元件缺料或需緊急調度時,無人機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更遠的未來,無人機物流甚至可以延伸到一般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和交通。



▲圖片來源/新樂飛.大疆官網.Shutterstock

根據《未來流通試驗所》台灣電商物流關鍵數據與市場預測報告指出,2024年物流市場規模為437億元至471億元間,若再加上台灣計程車產業1年產值的800億元,物流加上都市交通的總產值可達1,200億元。

這千億元的市場,是無人機未來極具潛力、待開發的可能性。

無人機在物流或交通的應用,都屬於空中移動(AAM)的範疇,也是各國近期積極投入的方向。日本成立空中運輸組織針對空中運輸進行開發測試,包含大型無人機載具製造,規畫飛行空域和安全規範等。

韓國也以2025年實現商業化之都市空中運輸(UAM)為目標,期望改善都會區交通壅塞情形;英國未來飛行願景的里程碑也以2024年實現AAM示範飛行為目標。


新技術如「吃草恐龍」免驚!
業者喊話政策、法規、補助快跟上


但也不是沒有反方。法國曾預計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實現無人機空中運輸,後來遭到市議會強力反彈。

根據法國媒體The Local France指出,除了運輸成本高昂(10分鐘要價新台幣3,870元),巴黎副市長丹.勒特(Dan Lert)更將這種服務描述成為少數匆忙中的超特權人群服務,「是完全無用、高污染的噱頭。」直至巴黎奧運前夕,此計畫因為無人機引擎驗證未通過正式告吹。

而雖然政府立意良好、國際趨勢推動,實務運作還是有很多挑戰必須克服。

參與計畫的無人機業者璿元科技執行長周玉端指出,無人機試飛次數有限,難以形成大數據進行產品優化。另外,無人機技術迭代快速,以民航局現階段的無人機檢驗量能,尚無法滿足產業端的需求,且牽涉飛航安全,法規限制嚴格,須耗費大量時間等待產品驗證。

周玉端巧妙比喻,新技術的出現「就好像突然看見一隻恐龍,大家會害怕,離得很遠,然後再一點點地靠近。不斷嘗試後才發現,原來這隻恐龍是吃草的。」無人機的技術也正在經歷這個階段,業者與政府政策、法規的磨合期。

其他物流和載人的考驗,包含天候和通訊干擾。中光電智能總經理忻維忠表示,風速是很直覺的挑戰,而地磁、都市及偏鄉基地台訊號等對無人機的通訊也會造成影響,可能出現無法追蹤無人機去向的問題。此外,各地的Wi-Fi訊號、街道電線桿、高樓等也是阻礙。

目前需要政府一一弭平的關卡實在太多,牽涉的不只是補助、檢驗、法規,還需要橫向在政府機關內打通關。只要一關沒過,台灣無人機物流再到無人計程車的發展就會卡在原地。

不過,載貨、載人的無人機翱翔天際實在是太過吸引人,就算關卡重重還是有業者願意投入,期望能往未來更靠近一點。而無人機在離島、偏鄉的物流,就是開端之一。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2025/2月 第363期

本文摘錄自‎

無人機 150 億物流商機起飛

數位時代

2025/2月 第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