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股東競合祕辛 6大布局前景評估
大同經營權易主1000天,近來傳出許多好消息,最大股東、同時也是大同董事長王光祥親自說明,3年多來的感觸與規畫;未來的大同集團,連同旗下4家上市公司,將朝6大核心事業發展。然而,百年巨人重新出發,商機無限,挑戰卻也很大。 文/游筱燕

▲大同公司有超過60年電力技術底子,圖為重電廠超高壓變壓器。大同提供
新勢力共治
四大股東攜手 耗時三年改變財務結構 本業的轉好,提高了集團內相互投資的意願。一月,精英拍板大手筆斥資四十億元額度之內,於未來一年投資大同股票,買滿後可望持股大同逾四%。而大同在去年底也吃下寶成持有多年的精英股份,至今共持有四八.六六%的精英股權,讓兩家公司的關係更加緊密。 二○年,大同經營權變天,市場派成功入主;起初的大股東為三圓建設董事長王光祥、台商鄭文逸,二二年再引進另兩大股東,包括西門町大地主吳振隆,以及精英電腦前董事長蔣東濬,形成四大股東共治局面。 新勢力入主老字號公司,在陸續更換了兩位董事長之後,二一年,王光祥自己披掛上陣擔任董座。總經理則是換了六任,去年六月,大同的執行副總經理沈柏延接下第七任總座,自此暫別頻繁的人事異動。 王光祥對《財訊》回顧一千天的治理經過,往事歷歷在目。他指出,三年多來為前朝虧損傷透腦筋,「四位股東都沒有領薪水。」
大股東告白
廠房資產逾千億元 買大同股票就像買地 事實上,市場派從入主第一季,大同就開始賺錢,卻因為前公司派用特別盈餘公積彌補累積虧損,大概二五○億元,按照金管會規定,必須先彌平特別盈餘公積,才可以發放股利。因此,新團隊在接手後先處理華映,去年底將待彌平部位降至約一百億元以下,今年賣掉芙蓉大樓後,財務結構將會大幅改善。 目前大同集團旗下有四家上市公司,包括大同、主機板與電腦銷售的精英、電子零組件與背光模組製造與銷售的福華、系統整合公司大世科。二三年除了福華虧損外,另外三家公司都有獲利。而福華二三年第三季成立子公司福華智能,成為台灣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碳權資產管理公司,著手印尼森林碳權開發,簽約三十五年,至今驗證進度走到一半,法人預估最快今年就能銷售碳權期貨,有機會轉虧為盈。 然而,時代驟變,原有經營模式不足以讓百年巨人重新崛起,而且,大同集團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恐怕多數人都說不清楚。 在房地產業打滾逾四十五年的王光祥坦言,大同有四十七萬坪的土地資產,市價上千億元,超過九成集中在北台灣,買大同股票就像買土地一樣。除了資產外,大同還有累積超過六十年的電力技術底子,「變壓器、馬達、電線電纜大同都會,技術源頭是電子和重電巨頭的TOSHIBA 東芝,當時的東芝強到美國要對東芝打貿易戰。」 還有,大同的智慧電表國內市占第一,每年營收超過二十億元,是台廠唯一通過日廠認證,已經外銷日本和東協國家,「日廠認證很嚴格耶!」王光祥愈說愈興奮。只是,隨著大同林家人(前朝公司派)轉投資事業愈來愈多,大同的重電強項也逐漸被掩蓋。
▲大同出售芙蓉大樓以彌平特別公積虧損,力拚下半年發股利。
老品牌轉型
沈柏延盤點大同 歸納出六大核心事業 沈柏延上任大同總經理後,著手盤點、聚焦、清理不必要的資產;二○年底大同子公司共四十六家,二三年九月已下降到三十五家。他也歸納出大同集團的六大核心事業,包括電子代工、電力、系統整合、消費電子、不動產、新能源,前三大營收比重分別為電子代工四成、電力事業二四%、系統整合一四%。 沈柏延舉例,過去這些事業體旗下公司各自為政,「總公司了解一個單位就耗費一天,談完A單位和B單位後沒交集,事倍功半。」如今整合後效益顯現,比方說電力事業群開會,重電、電纜、馬達、智慧電表、節能空調五個單位一起做簡報,知道彼此業務重點與進度,逐漸產生交集,既能合作,也能比較績效。 另一方面,沈柏延也導入資訊管理,每個月十九日系統會發給業務主管當月目前的業績,開始催單到三十日結帳那天,讓大家動起來;並將每位業務的專案進度、金額等細項清楚羅列,省下員工口頭回報時間、資訊又難以統整的狀況。 大方向來看,集團也可藉由資源整合強化客戶服務,比如販售大同重電設備同時,亦可銷售大世科的碳盤查平台開發與一站式解決方案,也可以搭賣福華的碳權,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