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掌握每個可能影響市場的時間點
撰文:楊明峰 蔡書文(Ryan)能在劇烈波動中保持紀律的關鍵,不是預測行情,而是提前掌握每個可能影響市場的時間點。因此,他建立一份專屬「總經行事曆」,讓投資節奏與市場事件同步,在每一波政策、數據與財報公布之前,就先做好應對劇本(詳見表1)。
蔡書文認為,多數投資人面對總經變化,常在事件發生後才追價或殺低。實際做法恰好相反,蔡書文在事件發生前,就利用總經行事曆進行推演,只要能掌握事件時間與市場預期,就能避免做出盲目的投資決策。 蔡書文會預先標出這些日期,並在事件前後各設一個觀察週期。事件前,觀察市場預期與資金流向;事件後,再檢視市場反應是否如預期。這讓他能在行情尚未爆發前調整部位,而不是在消息出來後才倉促行動。
蔡書文將總經行事曆視為一份「假設清單」。對於每項重大事件,都設定2套劇本: 1.市場如預期:延續原有操作,例如維持多單或續抱強勢股。 2.市場不如預期:啟動防守,如減碼或提高避險比重。 蔡書文說:「若發生A事件,我有A計畫;若出現B事件,就啟動B方案。」這樣的雙劇本思維,讓他能在意外來臨時保持冷靜,不會因短線波動而打亂長期策略。 例如2024年底就預估,2025年1月20日川普(DonaldTrump)上任美國總統、2月3日預算案公布(實際上延期至5月2日),市場將評估減稅與基建規模對通膨的潛在壓力;3月14日美國臨時預算(CR)到期、3月19日聯準會(Fed)會議,成為觀察縮表與ONRRP(逆回購)調整的關鍵時點,若流動性回收幅度放緩,將對股市形成支撐;6月18日聯準會會議,將納入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以及通膨對焦等重點。 以上3個主要時間點不僅是政策與資金交會的轉折期,也是估值調整與市場信心的分水嶺。
掌握市場節奏 在轉折降臨時勇敢迎接機會 蔡書文提醒,2026年第1季下半場可能進入「估值震盪期」。油價低基期效應將推升通膨年增率,若經濟同步降溫、聯準會轉為觀望,高估值族群調整風險升高(詳見表2)。蔡書文指出:「市場真正害怕的是『通膨高、經濟差』;若是『通膨低、經濟差』,反而能靠降息來救。」總結而言,2025年第4季至2026年春節前,資金環境仍偏寬鬆,行情基調偏多。但蔡書文提醒,總經行事曆價值不在預測,而在於準備,執行上須留意3原則: 1.每月更新一次總經行事曆,標註潛在影響最大的事件。 2.為每項事件預設2套劇本,包含樂觀與悲觀版本。 3.依事件結果動態調整現金比重與避險部位。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盯緊總經行事曆及早完成多空布局
Smart智富
2025/11月 第32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