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存不下錢、記帳好痛苦⋯⋯
年輕人初入職場薪水不高,日常開銷卻很大,月底總是錢包見底?本篇將透過3個真實案例,邀請專家從心理與實務面出發,一次破解社會新鮮人的理財痛點! 撰文:呂珮辰 根據yes 123求職網今(2025)年的「職場菜鳥待業痛苦與上工開心指數調查」,社會新鮮人實領月薪平均落在31,768元,76.4%的受訪者透露目前每個月仍然存不到錢,接近月底就呈現吃土狀態,淪為「月光族」、「零存族」。 由此可見,許多Z世代社會新鮮人薪水有限但開銷龐大,想存錢卻總是力不從心。因此,本篇蒐集了3個真實案例,呈現年輕人在理財路上最常遇到的瓶頸,並邀請理財專家王姵文(黑媽)及李昇益(Mars)剖析問題根源,從實務與心理層面提供具體、可執行又不失彈性的改善建議,幫助新鮮人找到「存錢有方向、理財有動力」的生活節奏。
案例1:薪水總是不夠花存不到錢好無力 小明27歲,大學文科畢業,離鄉背井到台北工作3年,月薪5萬元。但光房租就1.5萬元、三餐外食1.5萬元、孝親費1萬元,還要負擔保險、水電、電信等開銷,儘管幾乎沒有什麼休閒娛樂,每月最多還是只能存5千元,更別說要準備緊急預備金及退休金了。 小明感到人生很無力,想回南部工作,但打開求職網站,南部職缺的薪水更低,令他更不滿意。他曾在網路上發文求助,引發兩派網友爭論—有人認為他吃住過於奢侈,應該學會節流;有人覺得他的生活花費很合理,不該為了省錢而犧牲生活品質。小明的苦惱還是沒得到解答。
專家建議 對此案例,王姵文表示,以小明的條件,月薪達5萬元已屬不錯的水準,應該要肯定自己的能力。而理財離不開「開源」與「節流」,若想擺脫月光困境,可從以下4面向著手。 1.時間分配比金錢分配重要:30歲以前是還能靠履歷爭取優質工作的階段,當前應專注時間分配,而非金錢分配,因時間分配才是影響未來開源能力的關鍵。除了上班與睡眠的16小時,剩下的8小時應妥善利用,一部分用於自我進修與拓展人脈,一部分則用來發展兼職、副業。
2.善用九宮格理財法微調開銷:將生活中主要的支出項目,如食、衣、住、行、育、樂放入九宮格,剩餘的3格則放入任何想調整的項目,如債務、稅務、保險。觀察各項花費的「管道」、「頻率」、「額度」,找出可以微調之處,例如原本每天喝1杯星巴克,改成喝超商咖啡,或改成一週喝3次、從大杯改中杯,如此便能擠出儲蓄額度。 3.將存錢大目標分拆成小目標:若想把每月儲蓄從5千元提升至8千元,即每月多存3千元,等於每天要多留1百元。只要願意每天多兼職1個小時,或稍微調整生活開銷的管道、頻率與額度便能達成。小目標的可行性更高,更能建立成就感與維持動力。 4.孝親費量力而為即可:理財應以能兼顧家人又不壓垮自己為原則。若父母目前仍在工作並具備經濟能力,而孝親費已超過自己負擔能力,則應與父母協商調整金額,不要獨力承擔,以免引發債務問題。
案例2:理財方法百百種卻找不到合適的 小芬25歲,在台北工作,月薪4萬元。嘗試過網路上的多種理財法,如365存錢法、631分配法等,卻都難以長期執行。最終她選定六罐子理財法,理想狀況如下所示: ●財務自由帳戶(10%):4,000元 ●教育學習帳戶(10%):4,000元 ●長期儲蓄帳戶(10%):4,000元 ●休閒娛樂帳戶(10%):4,000元 ●生活開銷帳戶(55%):22,000元 ●贈與貢獻帳戶(5%):2,000元 現實卻不如預期。小芬實際生活開銷約3萬元、孝親費4千元,即使挪用教育學習帳戶的預算仍不敷使用。且因不熟悉投資而不敢開始,財務自由帳戶主要是投入定存或20年期的儲蓄險。她覺得存錢速度緩慢、理財壓力好大。
專家建議 李昇益指出,理財沒有絕對公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才是關鍵,並提供以下4項建議。 1.釐清存錢的目的:20年期儲蓄險,以利率3%來算,20年後累積129萬,真的能達到財務自由嗎?問題不在於存錢的結果而是「目的」,存錢之前先思考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否則只會做出錯誤的財務決策。現階段會覺得存不夠、存太慢,是因為不知道存錢要做什麼,應該先設立財務目標,如買手機、買車、退休等,才能更有方向感與成就感。 2.不要被方法綁架:制度是給公司用的,不是給人用的;公司不像人會老會死,沒有人喜歡被限制,限制使人感到痛苦。當一套方法讓人覺得綁手綁腳,自己都遵守不了的時候,那就該突破枷鎖,免於陷入惡性循環。 3.先存再花無焦慮:成功存錢的關鍵在順序—不是「賺、花、存」,而是「賺、存、花」。建議設定領薪日當天自動轉帳,將固定金額轉成難以動用的形式,如定存或定期定額投資帳戶,剩下的部分才可隨意支配,讓自己進階為「高級月光族」。 4.緊急預備金存好就該開始投資:緊急預備金以3∼6個月生活費為原則,剩餘金額就可拿去投資。只要風險是自己能承受的,投資標的沒有孰好孰壞之分。投資要能穩定獲利,必須做到3件事:長期持有、多進少出、適度分散。
案例3:記帳總半途而廢就算記了也沒用 小雅初入職場,想要開始理財,於是下載手機記帳App,但總撐不過幾個月。起初她非常認真,每筆消費項目都逐一輸入,但隨著工作忙碌,加上拖延症作祟,她總想著過幾天再一併記錄就好,結果等真正要補帳時,早已忘記當初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於是便得過且過、不了了之。 即使有時記帳,她也會因這個月消費高於預期而選擇無視,安慰自己這個月難得有偶像演唱會、要繳保險年費,下個月不會再發生了。但下個月依然有新的「不得不花」項目冒出來。 久而久之,小雅開始質疑:「記帳到底有什麼意義?對生活也沒有任何改善,每次想到要記帳就很痛苦,工作那麼辛苦,偶爾享樂不行嗎?」
專家建議 王姵文指出,民眾通常因意識到須調整消費而開始記帳,於是初期會特別克制消費,而有些消費如演唱會、保險費並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導致短期記帳的數字容易失真。 記帳須長期持續才具價值,只是能做到的人實屬少數。若無法長期記帳,建議善用現有工具,如發票載具、信用卡帳單或購物平台的消費紀錄。分析3個月以上的消費習慣,觀察期間固定與非固定支出的頻率、額度,進而轉化成可持續的年度或季度預算概念,例如每年演唱會預算就是8千元,以框架管理取代繁瑣記錄。至於具體如何調整,可使用前述的「九宮格理財法」。 李昇益則不鼓勵記帳,理由是記帳對於理財就是一大障礙,理財的目的不是要限制自己,而是要讓自己自由。 與其因記帳感到痛苦而放棄,導致最終回到舊的消費模式,不如先確立存錢目標,將該存的錢存起來,其餘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不過,他不反對先花2∼3週記帳抓漏,藉此了解是否在吃飯、唱歌等項目花費太多。重要的是,抓出問題後,消費習慣必須隨之調整。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給Z世代月光族的救贖指南
《Money錢》
2025/11月 第21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