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當網路世界屬於寡佔市場時,靠流量就能站穩主場優勢,所以誰流量大,誰講話就大聲的「流量經濟」是主流;但現在網友選擇愈來愈多,企業「砸大錢─買廣告─換流量」的成本愈來愈高,於是大家都意識到:「深比廣更重要」,必須培養出一批熱情支持的粉絲,運轉「粉絲經濟」才能帶來成長的活水。
1,000名真實粉絲,維持穩健收入
《狂粉是怎樣煉成的:成功推坑與造粉的社群行銷學》作者柔伊.弗瑞德─布拉納(Zoe Fraade-Blanar)及亞倫.M.葛雷澤(Aaron.M.Glazer),兩人經營一家專門製作各種動物玩偶的「捏捏玩偶公司」(Squishable.com, Inc.)。這家公司不像其他同業走大盤、中盤、零售的老路子,他們有一半以上的玩偶都透過官網直銷,而且一年可推出數百種天馬行空造型的捏捏玩偶。
他們怎麼做到的?答案揭曉,原來捏捏玩偶的顧客中,除了兒童外,最熱情的鐵粉是青少年和年輕人。公司依據這群年輕鐵粉所提出的構想,甚至使用粉絲畫的圖為基礎來設計、生產各種絨毛玩偶。
如果某個粉絲的構想最後成為上市產品,他不僅親自購買,也會是這款玩偶的最佳代言人員,因為這是他參與設計的玩偶!
《連線》雜誌(WIRED)創辦人凱利(Kevin Kelly) 曾提出「1,000名真實粉絲」(1,000 True Fans)的理論,他認為,任何提供創意產品或服務的人,只要找到1,000名認同你,願意回購並積極參與活動的真實粉絲,就能維持一定收入,穩健地持續經營。
他的觀點在38歲的美國獨立音樂人馬休.艾伯(Matthew Ebel)身上得到印證。透過「1,000名真實粉絲」,他能在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安心創作,網友只要月付5美元,就能得到至少2首艾伯的新創歌曲,以及至少一場他的現場表演錄音檔。
靠著提供音樂訂閱服務,艾伯累積出愈來愈多願意每月「贊助」他5美元的粉絲,而且他每個月收入的四分之一竟然來自40位粉絲(也就是說,這40位粉絲覺得每個月光贊助艾伯5美元還不夠,他們願意給他更多錢,讓他生活無虞)。這些鐵粉中的鐵粉既鼓勵、也督促艾伯很有紀律地產出作品,讓創作和收入產生正向循環。
幫鐵粉建立「基地」共享喜好
至於如何「養粉」和「造粉」?首先,營造「在一起」的真實體驗,是不可少的步驟。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尋找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現在這一點則很容易是共同感興趣的「著迷對象」(fan object),可能是人,可能是產品、創作或活動,透過網路,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合在一起。
2014年紐約市光劍大戰(Lightsaber Battle NYC 2014)活動,將近2,000名拿著塑膠光劍,穿著自製「戰袍」的星戰迷聚集在華盛頓廣場公園,在數百名群眾圍觀下展開廝殺。雖然擁有星際大戰版權的迪士尼公司(Disney) 並沒有因此進帳半毛錢(畢竟這群星戰粉絲拿的都是克難的自製道具),但參與活動的星戰迷在當天晚上做的是最有價值的品牌塑造活動,迪士尼等於免費獲得宣傳。
成功的粉絲文化需要一定的人數參與,換句話說,如果夠多人能找到一個「基地」(也可以是虛擬平台),彼此分享自己多喜愛一樣東西,自然會產生粉絲文化。假設星戰迷到現場發現只有自己一人傻傻地揮舞光劍,那感覺不僅遜掉了,還可能被當成呆子。所以布拉納認為,想讓單純的消費者變成粉絲,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多舉辦能讓對方產生共鳴的活動,讓大家感受到自己是大團體的一份子。
創造參與感,讓消費者倍感尊榮
有些人以為只要給購物折扣就能拉住粉絲的心,而且只要給愈早預購的消費者更高的早鳥優惠,他們就會變成鐵粉。但實際上,「參與」才是讓粉絲倍感尊榮的利器。
就像如果職棒球隊開放少數名額,讓粉絲跟球員一起晨訓,對能得到殊榮的粉絲來說,將是永生難忘的記憶,是比實體商品更珍貴的無價之寶。
若是善加運用,企業還能得到「靈感外包」的好處。例如美國生產樂事洋芋片的品牌菲多利(Frito-Lay)就在Facebook和Twitter上舉辦新口味比賽,請粉絲一起發想、票選自己最喜愛的口味,最後在上百萬粉絲票選中,起司大蒜麵包口味勇奪冠軍。
菲多利也說到做到,不僅舉辦記者會宣布得獎新口味,更讓提出起司大蒜麵包口味的粉絲上《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接受採訪,暢談發想過程,而這款口味的洋芋片在上市後,果然創下銷售佳績。
尊重和傾聽,避免「粉絲暴動」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研究就發現,相當高比例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前會先閱讀網路上的評論,然而,除非曾經有過強烈的正面或負面感受,否則會寫評論的人很少。
更麻煩的是,根據心理學研究,批評一件事比贊同一件事更容易,因為贊同等於拿自己的信用背書。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小群有強烈感受的人,就左右社群的意見風向,讓其他人跟著附和,大量負面意見掩蓋事實上只有小部分粉絲抱持負面想法的事實。結果讓社群對話倒向一邊,較中庸的聲音被大聲發言的少數意見全然壓制,布拉納為這種現象取名為「粉絲暴動」。
面對粉絲暴動,布拉納認為,不是刪掉負面留言掩飾問題,也不是向粉絲的任何要求投降,而是讓粉絲知道有人聽到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意見,並提供解決方法。她認為,要認真看待粉絲的要求和意見,但不能照單全收,因為粉絲的要求不見得代表品牌的最佳利益。
像捏捏玩偶公司在2012年曾舉辦一場狗狗玩偶原型競賽,設計團隊應網友投票結果設計出一款捏捏柴犬,大獲好評,網友都說只要一上市就會購買。沒想到,幾個月後公司貼出柴犬玩偶原型照片,一位鐵粉看到產品實物照後,覺得毛色不對,眼眶也跟設計圖不同,突然間,憤怒的粉絲灌爆公司的Facebook和信箱。
粉絲反應讓他們措手不及,雖然盡力解釋說明,但氛圍難免仍受影響。不過,最後團隊決定按原定計畫舉辦捏捏玩偶的Facebook萬聖節變裝派對。當時碰到珊迪颶風肆虐,反而讓粉絲更團結,即使公司所在的紐約大停電,變裝派對的主辦人員無法連上網路,散居各地的鐵粉卻主動接手主持,讓全美的捏捏粉絲一起度過一個難忘的萬聖節。這次事件後,布拉納認為,只要不是嚴重違背品牌精神的誠信問題,坦然面對少數人的批評,粉絲並不會棄你而去。
真誠面對,回饋無限寶貴
回到根本,造就鐵粉的基礎還是在於了解粉絲、給粉絲真正需要的服務和內容。粉絲是一群讓人又敬又愛的團體,跟他們互動,有時就像坐雲霄飛車,心臟和膽量都要夠強。縱使沒辦法討每一位粉絲的歡心,但誠實與真誠永遠是經營粉絲最好的政策。只要比粉絲想得更多,多付出一些,終有一天,粉絲的回饋會建構出品牌最珍貴的資產···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