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耘設備魂爆發 衝出近百億營收

再生晶圓升級又放量 封裝機台終於替代進口


在高壓與高標準並存的半導體設備戰場中,辛耘憑藉使命必達的「設備魂」,從代理走向自製,站穩再生晶圓與先進封裝設備市場,全年營收直逼百億元。

撰文‧羅之盈

午休時刻時不時爆出的青春笑語,迴盪在雅致高聳的辦公大樓,很難想像這裡是半導體產業「苦中之苦」的設備大廠辦公室,而且是高壓之下,營收連續四年增幅超過兩成的「超忙碌」戰隊。

辛耘企業執行長李宏益朝著笑語處看了一眼,露出淺淺微笑,「我們跟著大廠往前衝,每個團隊都是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輪班工作。」

他口中的大廠,就是台積電、群創、友達等半導體、面板廠產業龍頭,而這些客戶,從辛耘一九七九年代理國外設備起家以來,就陸續服務的對象,包括當時還未成立、尚在工研院孵育的台積電。

伴隨這些產業起飛、衝刺的發展歷程,辛耘團隊練就出拚命三郎、使命必達的「設備魂」,一個專案搭配數十位人員協力,每日晨會、全天候輪班、無時差隨時支援,早已是他們長年的日常。



「科技業永遠不能停,只能一直衝。」李宏益直言,即使可能稍微領先,有一點點喘息,或是遭遇不景氣,有一點點放緩,但仍然不能停下,「我們只能不斷地超越別人,一旦退卻,就是落後;一旦放棄,客戶就不再信賴我們。」

就是這份不進則退的拚戰精神,讓辛耘成為大廠向前衝的緊密夥伴,不論是代理設備,或是日後轉進自製後段設備,乃至於在二奈米製程中用量劇增的再生晶圓,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並直接帶動辛耘營收躍升。

二○二四年辛耘營收上衝九十六.八八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十一.五四元,創四十五年來歷史新高,稅後淨利九.二七億元,首度賺超過一個股本。

延續大廠的強勁訂單,辛耘今年前五個月營運續強,營收四十六.六三億元,年增二三.八%,創同期紀錄,預計在大廠新製程即將量產推動之下,營收今年有機會挑戰百億元大關,其中,自製設備加上再生晶圓的占比逼近五成。

百億大關,對半導體設備商來說,是一個重要門檻,因為大廠考量供應商的量產能量,與設備商合作的「隱性規則」是年營收一百億元,因此今年對辛耘來說是重要里程碑。

核心競爭力:自製為主
熬九年虧損從代理商變溼製程設備商


不過,現在外界看辛耘正在享受美好戰果,但其實從代理商走上「自製為主道路,辛耘足足走了二十二年。

○三年,辛耘遭遇代理商難以避免的宿命,遭原廠收回代理權,不僅前方生意頓時沒了著落,公司長期所培養一大群懂得設備的兄弟們,一身功夫頓時無用武之地,彼時,董事長謝宏亮拍板轉入自製設備,並且鎖定曾經代理過的溼製程設備。

「從這裡切入是很好的選擇,辛耘技術上可以掌握,更重要的是,有過去累積與大廠的合作默契。」同業表示,與大廠合作需要熬過長時間的研發期,「期間並不見得有回報,非常考驗決心。」但是,自製設備談何容易,辛耘一虧就是九年。

○三年到一一年,辛耘每年自製部門都虧上七、八千萬元,幾乎每年都吃掉代理部門賺回來的利潤,但是謝宏亮與副董事長許明棋,始終相信這是正確的方向。終於在一三年搭上對岸LED爆發潮,自此轉虧為盈,並在一五年賣入半導體異質整合先進封裝產業。

新成長動能:再生晶圓
技術門檻高從溼洗環節專長切入


那段虧損歲月還有另一個收穫,今年成為成長動能之一的再生晶圓,就是在苦撐時期的○六年轉入。沒有預料到的是,隨著製程愈來愈精細,再生晶圓的技術門檻愈來愈高,地位從「小透明」搖身成為焦點。

李宏益解釋當年決策的背後邏輯,在於半導體廠所需要的再生晶圓,包含許多溼洗環節,本來就是辛耘最熟悉的領域,把過去累積的技術能力拿來自己做,應該是一門可長可久的生意。

根據研究機構IMARC Group今年五月報告,去年再生晶圓市場規模約六.一七億美元,至三三年可達十一.○四億美元,未來九年將迎來六.三四%的年複合成長率。

辛耘抓準機會擴大產能,自去年起投資逾十四億元擴產,今年員工突破一千人,目前再生晶圓月產能約十六萬片,預計今年底,每月可增加五萬至六萬片,明年視市況再增六萬片產能。

「我不認為競爭激烈的再生晶圓,台灣還會有新競爭者加入。」面對幾家同業喊進,李宏益分析,先進製程要求的細緻度非常高,而且供應商比拚的是「再生的良率」,如果洗一片都要洗好幾次,重複工作不說,成本也將往上墊高,「如何洗得又快又好,並且達到規模經濟,其實挑戰非常大。」


▲辛耘擅長溼製程設備,近年在先進封裝領域大展身手。攝影·劉咸昌

拚在地服務:快又即時
當周計畫馬上發包、馬上改替代進口


供應鏈夥伴觀察,辛耘一直嘗試將自製設備打入先進、高端段,嘗試做到「進口替代」,「努力十幾年,直到大廠深入先進封裝,國外設備廠又不見得願意跟著改機,這時辛耘才從後段抓到機會。」這些當然跟台積電宣布啟用先進的後段封裝製程有關,讓投入有成的後段廠看到商機。

目前辛耘在先進封裝領域,能提供單晶圓式及批次式兩種溼製程設備,前者一次可處理一片晶圓片,後者一次可處理二十五至五十片,是CoWoS(Chipon Wafer on Substrate)前段晶片堆疊的主要設備商之一。

「我們可以做到進口替代,最重要的是應變能力。」李宏益認為,打入CoWoS封裝供應鏈,需要高度配合,不斷改材料、改管線、改零件、改設計等,海外設備廠提交報告、開會幾次,就過了一兩個月,但辛耘應變就快多了,當周做出計畫,馬上發包,馬上改,「說到底,快又即時才是重點,才是永遠核心的關鍵。」

展望未來,辛耘持續推進先進封裝設備,例如暫時性貼合及剝離設備、烘烤設備,下一步更是瞄準「設備AI化」。

李宏益表示,現在已經有機台加入AI功能,明年將會更明確,例如加強均勻性,有助提升整體製程效益,另外則是加入更多自動檢測與預警功能,讓設備可以自我偵測,而不是等到出問題時再去量測。

回應新時代設備的需求,辛耘在團隊培育上,也增強整合能力的人才,適時調整組織,讓年輕員工有更多向上晉升的機會。

從代理到自製,從溼製程到熱製程,又從硬體加入更多軟體,接下來,還有「從圓改方」進入方形基板的面板級封裝,辛耘的跨界挑戰綿延不絕。

「科技業壓力都很大,每年調薪、不定期獎金已經是常規獎勵,適時減壓,我也年輕過,我知道要讓團隊得到成就感,唯有熱情,才能跟著大客戶往前衝。」這時又聽到團隊輕鬆的笑語,剛從客戶廠區回來的李宏益,緊鎖的眉頭有了一絲鬆泛。

辛耘擅長溼製程設備,近年在先進封裝領域大展身手。

再生晶圓:半導體製程需要許多擋片與控片,用來保護或監測正式產品,這些晶圓可以回收整新,再次回到製程裡執行擋控片任務。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7月 第1491期

本文摘錄自‎

辛耘設備魂爆發 衝出近百億營收

今周刊

2025/7月 第14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