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一名租客申請租金補貼,卻被房東以「房租要加五○○○元」為由強制漲價,還嗆聲不搬就解約。這起報復式漲租的新聞事件,近期在社群引發討論,也揭露租補制度上路多年,制度雖在,心理與現場協作機制卻未必跟得上。 文/朱福山 圖/pexels 政府自二○二二年推動「三○○億元租金補貼專案」,補助名額放寬至七十五萬戶,採隨到隨辦機制,並延長至二○二六年。然而根據中央研究院調查,實際申請率卻僅約十七%,未申請者中有二十六.九%擔心因申請補貼導致房租上漲。 儘管制度設計逐步放寬,相關條件均較過去更具彈性,但本刊與多位業內人士對談後發現,卡住補貼落實的,並非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觀念未普及、房東疑慮未解、協作網絡尚未成形,使得補貼資源無法順利流向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制度有了,觀念卻還在路上 觀察,不少租客對補貼敬而遠之,關鍵在於「怕惹毛房東、怕資料曝光、怕補貼影響其他福利、怕成房東調漲租金藉口」。即使眼下房市轉弱,房價仍高掛不下,在購屋無望、租屋成常態的情勢下,補貼制度雖已備妥,卻仍有太多民眾站在門外――這道制度之門,該如何真正打開?政策推行的痛點,已從技術問題,轉為「社會溝通與信任協作」的考驗。
民間加入,制度才真正落地 面對制度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近年越來越多租屋平台與包租代管業者成為「協作中介」。租寓創辦人黃聖皓指出,他們會在簽約前主動協助租客確認補貼資格,甚至協助房東完成補件流程,「成功率超過九成」,關鍵在於建立一條清楚的溝通鏈。 包租翁資產管理的執行長翁靖彥也提到,在簽約階段就會和雙方確認是否符合資格,並預先說明稅務風險、報稅方式等,「讓房東知道,參與制度不見得是風險,反而是新的保障機制」。 根據中央研究院調查,近三年房東漲租原因,物價與工資上漲導致房屋修繕成本增加的占比就高達七十六.二%;因此當愈來愈多房東意識到,只要登記為公益出租人,不僅可享租稅優惠,還能申請修繕補助、委由業者代管,就更願意配合。 「現在許多退休房東或包租公願意參與,是因為不必自己面對租客,修繕補助可實報實銷,還有專人協助管理房客與處理糾紛。比起傳統自己出租,省心多了,也更穩定。」五泰房屋創辦人李政哲如此說。
Q&A:破解補貼迷思,租屋更安心 《住展》彙整政府政策與業界經驗,透過實戰式Q&A,解答租客最常見的補貼疑問。從民眾最焦慮的實務問題,到制度審查與特殊物件等六大關鍵情境,層層拆解迷思,協助讀者避開陷阱,讓「租屋不將就」真正成為日常可行的選擇。
Q1.申請租補,一定要房東配合嗎? 實務上,確實有房東因不願讓租客申請補貼,選擇漲租或拒絕續約,讓租客進退兩難。根據內政部規定,只要民眾有合法租約,即便房東不配合出具其他文件,仍然可自行申請補貼。新制也放寬了「戶籍需遷入」的條件,改為提供實際居住證明即可,例如水電繳費單、物業證明等。 若房東以申請補貼為由強制漲租或逼迫搬遷,已涉嫌違反《消費者保護法》及《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租客可向地方政府消保官或都發局檢舉。
Q2.申請租補房東會被查稅嗎?影響租約怎麼辦? 補貼申請不等於房東被查稅,但若房東過去未申報租金所得,確實可能因此曝光,引發房東抗拒進而影響租約。如果房東排斥,可考慮尋找願意配合者,或透過政府媒合平台找屋。實務上,不少民眾怕申請租補後,租約期滿房東漲租或不續租,這對家庭人口眾多者,搬家、子女學區及適應新環境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建議有打算申請租補者,在簽訂租屋契約時,盡量拉長租期,避免面臨短時間內不斷搬家或被漲租窘境。
Q3.房東沒繳房屋稅,租客竟會被追回補貼嗎? 依現行制度,只要申請資料齊備,補貼款項會先核發。但若後續稅捐機關查出該房屋未繳房屋稅,確實可能追討已發補助,過去已有類似案例發生,引發租客權益爭議。問題在於,租客無從查證房東是否依法申報,因稅單屬房東個資,租客難以得知。若房東未說明或刻意隱瞞,租客往往在收到「追回通知」時才驚覺踩雷。 實務上,使用「電子租約」報備,可大幅降低此類風險。系統會自動將租賃資訊傳送給稅捐機關,房東也等同完成租金申報,較不易產生爭議;反之,採紙本租約者則風險相對較高。
Q4.沒報稅、沒工作,也能申請? 可以。即使租客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職場轉換期、自由工作者或未申報所得者,仍有機會符合補貼資格。申請時可用銀行存摺、勞保記錄等補充證明替代報稅資料。 重要的是申請人必須為成年(年滿十八歲),有實際租屋行為,例如租賃契約、水電單、郵件等;租客本人需符合無自有住宅,意即租屋申請人與配偶、未成年子女在全台不得有登記住宅;而家庭所得每人每月平均所得未超過當地最低生活費三倍,家庭存款、動產與不動產須在公告上限內。

▲房價居高不下,不少民眾轉向以租代買。
Q5.我跟朋友合租整層,或分租雅、套房,每個人都能申請補貼嗎? 可以,但需視契約型態與分攤方式而定。原則上,只要能證明實際居住事實,不論是合租、分租、雅房或套房,每位租客都有機會個別申請補貼。若每人與房東分別簽有獨立租賃契約,申請流程最為單純,審查也較順利。不過在現實中,多數房東傾向與多人簽署一份聯名契約。若契約明確載明各自姓名與租金分擔金額,政府會依據租金比例核發補貼;若未載明,則以平均分攤後的租金作為補貼計算基礎。 須注意的是,多人填寫於同一份租賃契約上,因系統格式限制,審核進度可能延宕甚被退件。此外,不論是聯名還是獨立簽約,補貼總額將不會超過總租金,建議承租人應儘量讓契約內容與實際居住情況相符。
Q6.我租的房子不是合法建築,還能申請租金補貼嗎? 原則上,租金補貼僅限「有建號、有稅籍編號」的合法住宅。不過若民眾承租的是俗稱「雙無房屋」,例如頂樓加蓋、鐵皮屋隔間或夾層空間等,仍有機會提出申請。 關鍵在於是否能證明「穩定居住事實」。只要檢附租賃契約、現場照片、水電費單或寄件紀錄等文件,經地方政府審查認可,仍可能核發補助。但需特別留意,若該物件已被列為「違建列管、限期拆除」,原則上將不予補貼。建議申請前可諮詢地方住宅單位,或由專業代管業者協助評估資格,以免誤踩退件紅線。
租補制度走向社會建設 OURs 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提醒,制度設計只是起點,落實挑戰在於「資訊整合與協作落地」。目前各項補貼與社宅、代管政策分散於不同平台,民眾常需多方查詢,導致使用門檻過高,是政府可以積極改善的租客痛點。好消息是,除現有租金補貼外,政府正推動「婚育宅」等新方案,針對青年租屋族群提供加碼補貼,讓制度不再只是針對弱勢,而是建構多元生活選擇的基礎建設。 不過,補貼再多,讓租屋族住得安心真正的關鍵,還是得從心理、制度、協作三端打造出一個「可負擔、可依靠、可長住」的租屋環境,讓補貼成為你我都能用的生活選項。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租屋,也能住得安心 破解租補迷思
住展
2025/7月 第51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