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化不可逆 全球科技產業鏈重組
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衝突日益惡化,「去中化」成為打擊對手最主要的戰略思維,藉由同盟間的合作來強化產業鏈脫鈎方式,成為美國目前的經貿執行方針。 文﹒李振麟 在持續加強對華科技產業戰略下,「去中化」已成為美國對外重要的貿易政策,致力將「中國大陸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時代逐漸轉變成為以「美國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主導模式,國際產業型態逐漸劃分為「中國」與「非中國」的兩條清晰路線。 全球供應鏈面臨新的解構重組趨勢,「國家安全」與「產業鏈安全」成為經濟發展優先決策。強化對中脫鈎以重振自身經濟實力的戰略輪廓浮上檯面,甚至強力切斷對中科技產業的打擊力道。拜登政府推動許多法案包含《晶片與科學法案》、《基礎設施投資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其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藉由政府立法的「釜底抽薪」政策,迫使多年以來外流的科技產業能夠因此鮭魚返鄉。 全球自由貿易褪色 執行對中脫鈎政策 在美國去中化的大經貿政策下,全球自由貿易不斷褪色,保護主義則大行其道。以「國家安全」之名來推動保護之實,「技術鏈安全」與「供應鏈安全」成為國家經濟體的主要原則。在美洲、歐洲、亞洲盟友間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供應聯盟,取代原本的管道, 就如同現行所推動的「 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 」 與「 印太經濟框架(IPEF)」 等新貿易聯盟,企圖在高科技領域中與中國大陸建立一道新的「隔離牆」,最終的目地就是執行對中的脫鈎政策,非僅限於經濟範疇,更可視為全面性影響,以達到削弱中國大陸的抗衡力量。 在面對如此強烈的排他性條款,尤其是「貿易安全化」取代了「貿易自由化」,成為當今美國全球經貿政策的核心價值,到底要如何在新的產業結構中保持優勢,成為全球製造業所面臨的新思維挑戰,然而去中國化趨勢朝向不可逆之徑、重組後的優劣條件,對於所有製造業與消費市場而言,利弊難以估算,一切發展影響仍有待觀察。 蘋果手機大幅調整產業線 美國蘋果執行長蒂姆‧ 庫克,曾經於二○二二年參訪日本索尼Sony 集團,當時就傳出蘋果將另尋供應方可能性。二○二一年前,蘋果iPhone 在中國大陸的產量高達九十五%,後遭遇二○二二年的中國大陸封城與中美貿易惡化衝擊之際,蘋果當時就開始處理過度集中的生產線風險。 無論筆記型電腦、耳機、手錶型終端產品,甚至於智慧手機「iPhone」等高科技產品,皆紛紛減單並隨後分別轉進台灣、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等代工大廠。長年為蘋果生產尖端產品的製造商台積電TSMC 在美國設廠後,將可預測未來蘋果在北美和南美等區域,也將會有建立新生產基地的可能性。 美國傳統產業 展開東南亞建廠規畫 知名的美國廚具製造商匯隆WELONG INDUSTRIAL 工業有限公司,近兩年來也展開在越南以及柬埔寨等國建廠計畫,匯隆工業經過數十年來的耕耘,在中國大陸有六間工廠,高達一千多名中國大陸勞工雇員,所生產的廚房用品,包含碗、盤、刀具以及其他烹飪器材等,深受市場肯定。 如此傳統的製造商,現今也出現「去中國化」的策略發展,可以深深感受自二○一○年以來,連續十一年穩居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中國大陸」,現今將面臨新的產業變局挑戰。 全球汽車產業 減少中國大陸零件依賴 全球汽車產業減少中國大陸零件製品長期依賴,整個物流業出現新思緒,其中最主要的三項驅策因素,第一,COVID 病毒大流行所執行的清零政策,讓所有生產線被迫在第一時間內瞬間關閉,不僅無法提供穩定的物流,甚至出現塞港與機場壅塞等問題,造成經營者重大損失。第二,俄烏戰爭所帶來的政治衝突,因為俄羅斯反制,造成許多關鍵性原料中斷,如同汽車製造中所需要的材料「鈀金」等,因此不得不從其它處高價收購,成本損失難以估算。第三,中美貿易關係惡化,如不幸導致北京與國際社會關係撕裂,將威脅到全球經貿流動性,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見到的局面。 雖然大多數國際品牌皆不太可能輕易放棄中國大陸市場,但是中國大陸品牌的零件製品量將會隨著時間減少。未來將走向中國大陸製品零件,專供中國大陸境內汽車使用,並減少海外銷售。在新的供應鏈藍圖架構之際,汽車製造商也會嚴選適當的夥伴條件,以確保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未來也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以成本驅動考量的時代,如同汽車製造商馬自達Mazda 執行長毛籠勝弘MasahiroMoro 表示:「我們需要關注到供應鏈的安全穩健性,以確保零組件的貨源採購無疑慮。」在中國大陸上海實施COVID-19 封城後,馬自達Mazda已經陸續將一部分生產線轉移回日本。馬自達高階主管向井武司TakeshiMukai 更進一步表示:「未來與供應商簽訂新訂單時,還會再提高中國大陸以外的生產比率。」 目前美中關係比以往更加艱困,尤其雙方陷於針對性的經貿政策上,促使來自於中國大陸供應鏈的潛在風險更大。德國大眾汽車製造商梅賽德斯表示:「德國與中國大陸在商業的長期合作關係,如今面臨政治與採購上的雙向風險,確實會讓所有投資者顧慮。」同時負責生產以及供應鏈管理的Mercedes-Benz賓士奔馳汽車生產部經理白韞澤Jorg Burzer同樣表示:「公司汽車零件在採購上的穩定與安全性風險評估,我們會開始考慮轉向來自於歐洲、美國或墨西哥的貨源供應。」
▲汽車產業建立新的供應鏈藍圖。(圖/ iStock)

▲半導體晶片成為戰略物資。(圖/photoAC)